第597章劉家莊三十巨變!!!
“姥爺,姥爺,快看,您的魚上鉤了!”一個六七歲、長得白白胖胖的小男孩興奮地拍著肉乎乎的小手,將正在打盹的老爺子劉竟齋喚醒。
“好好好!小偉,小聲點,別把我的魚兒嚇跑了……”劉竟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嘴角掛著一絲寵溺的笑意。
盡管劉竟齋今年已八十多歲,精力已不如從前,但他對釣魚的熱愛卻絲毫未減。每次坐在河邊,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的歲月,那份寧靜與期待依舊如初。
劉竟齋揉了揉惺忪的雙眼,緩緩坐直了身子,手中的魚竿微微顫動。
他瞇起眼睛,透過老花鏡仔細盯著水面,嘴角露出一絲笑意。
“小偉,別著急,讓姥爺慢慢來。”他輕聲說道,聲音里帶著幾分寵溺和從容。
鐘小偉蹲在一旁,小手緊緊抓著姥爺的衣角,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水面的浮標,生怕錯過了任何動靜。
陽光灑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映得鐘小偉的臉蛋紅撲撲的。
微風拂過,帶來一絲清涼,也夾雜著湖水的淡淡腥味。
“姥爺,魚會不會跑了呀?”鐘小偉忍不住小聲問道,聲音里透著幾分焦急。
“不會的,魚在試探呢,等它咬穩了,姥爺再收線。”劉竟齋耐心地解釋道,手中的魚竿輕輕一提,又緩緩放下,動作嫻熟而沉穩。
他的目光專注而深邃,仿佛與這片湖水融為一體。
果然,沒過多久,浮標猛地一沉,劉竟齋迅速提竿,魚線繃得筆直,水面上濺起一片水花。
“來了!”他低聲說道,手腕微微用力,魚竿彎成了一道弧線。
小偉激動得跳了起來,拍著手喊道:“姥爺好厲害!魚上來了!”
劉竟齋笑著搖了搖頭,慢慢將魚拉近岸邊。
一條銀白色的鯽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掙扎著想要逃脫,卻終究敵不過老人的經驗與耐心。
他輕輕取下魚鉤,將魚放進一旁的水桶里,轉頭對小偉說道:“看,這就是耐心和技巧的成果。”
鐘小偉蹲在水桶旁,好奇地打量著那條魚,眼睛里滿是崇拜。“姥爺,我也想學釣魚!”
“好啊,等你再長大一點,姥爺就教你。”劉竟齋笑著摸了摸鐘小偉的頭,目光中滿是慈愛。
他抬頭望向遠處的河面,心中泛起一絲滿足。
雖然年紀大了,但能與小外孫一起享受這寧靜的時光,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鐘小偉自幼便由劉竟齋夫婦悉心照料長大。
他的父親鐘興國常年駐扎在部隊,父子倆一年到頭也難得見上幾面。
母親劉淑賢則是一位事業心極強的女性,夫妻倆因工作繁忙,便將孩子托付給劉竟齋夫婦代為照看。
在劉竟齋夫婦的關愛下,鐘小偉度過了一個溫暖而充實的童年。
河畔的柳枝隨風輕舞,仿佛在默默見證這對祖孫之間的溫情時刻。
“姥爺!您看這河水多清澈啊!比我們家門口那條臭水溝強多了!”鐘小偉眼中閃爍著好奇,突然問道,“您小時候,這條河也這么清澈嗎?”
“我小時候啊!”劉竟齋微笑著回憶道,“那時候,這條河可沒現在這么清澈。如今的水質,可是我們幾十年來不懈努力,通過一系列水利工程才換來的成果……”
“姥爺,您再給我講講您小時候的故事吧!”鐘小偉眨巴著期待的大眼睛,他最喜歡對劉竟齋講古了,逮著機會就纏著姥爺講故事。
劉竟齋慈祥地笑了笑,輕輕撫摸著鐘小偉的頭發,眼中閃過一絲回憶的光芒:“好吧,那就再給你講一個?”
“太好了!”鐘小偉興奮地點頭,臉上洋溢著孩童特有的純真笑容。
“那咱們就說說眼前這條河的故事……”
“自古以來,咱們這一帶受災最嚴重的就是水災,特別是永定河引發的水患,最為厲害。
永定河在過去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像桑干河、高粱河、渾河、盧溝河,還有用得最多的無定河。
為啥叫無定河呢?
因為這河里的泥沙特別多,容易淤積,河道老是不固定,一下大雨就容易改道,住在河邊的人們經常因此遭殃。
你看燕京城就坐落在燕山山脈的腳下,被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等河流沖積出的平原所托起。
它的北邊靠著燕山,西邊挨著太行山,這樣的地勢在歷史上確實能阻擋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不過大自然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山區的洪水能直沖到平原上,給防洪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等建國后,密云水庫是建在燕山山脈的褶皺地帶的,這樣一來,水庫就能幫忙緩解北部地區的防洪壓力,調節洪峰。
而咱們這西部地區呢,一直以來都是防洪工作中最讓人頭疼的地方,既重要又難辦。
咱們京西地區的山特別陡,山溝子也深得很。
要是下大雨,山里的洪水就會一股腦兒地沖到平原上,平平坦坦的路上,那水勢可猛了,跟千軍萬馬似的。
我們劉家莊這一帶正好就是西部大水流入平原的那個地方。
永定河這千百年來,沒少給咱們這里的老百姓帶來洪澇災害。
姥爺小的時候,就碰見過很多次山洪……
話說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就是康熙七年的七月,連續下了好多天大雨,結果永定河的大堤被沖垮了,水一下子就沖進了京城。
洪水猛地沖進了正陽、崇文、宣武、齊化等多個城門,連午門都被沖得塌了一角。
當時的五城兵馬司報告說因為水災死了好多人,光北邊就死了一百四十多人。
康熙皇上登上午門,查看洪水的情況……
這位皇帝一輩子也就琢磨著干好三樣大活兒:治好黃河、平定三藩之亂、還有搞好漕運。
于是,康熙花了30年時間,多次整治燕京的永定河,大的工程就有7次,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康熙三十七年那次。
可能這是康熙皇帝二十多歲那年,頭一回親眼見到京城腳下的百姓深受水災之苦,這讓他下定決心要好好治理水患。
康熙帝整治水患這事兒,對當時的百姓和現在的我們來說,都是實實在在做了件好事。”
“說起來,咱們劉家老祖宗也就是康熙二十年那會兒在劉家莊這里定居扎下來了根。
再經過世代相傳,劉氏家族秉承著耕讀傳家、樂善好施的祖訓,歷經風雨,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
正是這份堅韌與智慧,才鑄就了如今劉氏一族上萬人的繁榮昌盛,成為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鐘小偉驚訝地睜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問道:“哇!咱們家族在這里扎根已經有三百多年了?”
劉竟齋微笑著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追憶:“是啊,所以這里才叫劉家莊啊。不過,近三十年來,我們劉家莊的變化可真是大,和我記憶中的那個村子相比,簡直判若兩樣。”
他頓了頓,目光投向遠方,仿佛在回憶往昔:“你姥爺記憶中的村子,如今只剩下零星幾棟古建筑,孤零零地佇立在那里。而四周,早已被高樓大廈所包圍,霓虹閃爍,車水馬龍,繁華得讓人有些恍惚……”
鐘小偉順著劉竟齋的目光望去,心中不禁涌起一陣復雜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