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產銷一體化!!!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秋分”,也是劉家莊著名的“京西稻”豐收的好日子。
古云:“秋半百谷醇,得秋萬寶成”。“秋分”象征萬物豐收、五谷高廩,一派喜人景象。”
劉家莊地區每當到了“京西稻”開始收割的時候,也是稻田養殖的“勝芳蟹”大量上市的季節。
秋分時節,蟹肉肥美。
無論南北,螃蟹素來為饕客所愛美食。
明末清初張岱在《陶庵憶夢》的《蟹會篇》里說:“河蟹至十月與稻粱俱肥,殼如盤大,中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p(yin)愆。
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yu)雖八珍不及。”由此可見秋蟹之誘人。
老燕京人自古以來就有吃螃蟹的習俗,謂之“秋令佳肴”。
這老燕京人自古便傳承著“持螯賞秋“的飲食文化,視其為秋季餐桌上的珍饈。
在蟹類選擇上,燕京人展現著獨特的地域偏好――相較于沿海地區鐘愛的海蟹,這里的人們更青睞河蟹。
早年間燕京人吃的螃蟹以高粱紅蟹、勝芳蟹為主。
高粱紅蟹產于京東一帶以及京南馬駒橋、南苑一帶,尤以南苑最為有名,其產自小龍河、涼水河。
早年間河岸種的多是耐澇的高粱,高粱紅了的時節,螃蟹就會爬上高粱稈吃高粱。
此時正是秋分時節,蟹肉肥碩,便有人捕捉后拿到京城叫賣,因價格低廉且新鮮,便成為普通人家餐桌上的美味。
到了近代隨著城市的擴張,這些地方早已經成為了城市建筑物,清澈的河水也變了臭水溝,當然這螃蟹也就逐漸地沒了蹤影。
所以,當地的螃蟹沒有了,外地的螃蟹就大行其道,外地蟹里就以勝芳鎮的“勝芳蟹”最為有名。
再后來,作為京畿食蟹文化的明珠,“勝芳蟹”就成了燕京饕客們的心頭好。
這種原產自津港勝芳鎮的河蟹,因特殊的水域環境的滋養而獨具膏腴之美,青殼白肚、金爪黃毛的特征令其辨識度極高。
但隨著當地濕地面積縮減,傳統產區的蟹產量逐年式微,源自劉家莊的“勝芳蟹”正式崛起成為燕京人餐桌上的首選。
劉家莊地區通過三十余年生態養殖探索,成功構建了河湖溝汊交織的立體養殖體系。
這里的水網稻田不僅復刻了勝芳蟹的原始生長環境,更通過科學育肥技術提升了螃蟹的品質。
當秋風拂過金燦稻浪,膏肥黃滿的“勝芳蟹“便成為燕京食客們代代相傳的味蕾記憶。
受制于地理條件的限制,曾為劉家莊發展立下赫赫功勛的“京西稻“,在過去三十余年間始終保持著約五萬畝的種植規模,既未擴大也未縮小。
然而,隨著劉家莊經濟騰飛,這片土地上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這里的大部分土地已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現代化的廠房設施所取代可謂是寸土寸金。
在城市化浪潮中堅守農耕文明,劉家莊人展現出非凡的智慧。
劉家莊開發區管委會將京西稻種植區劃定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通過立體化種植提升畝產效益。
金秋時節,五萬畝稻田化作城市邊緣的金色海洋,與玻璃幕墻折射的現代光影交相輝映。
農科院團隊研發的“稻蟹共生2.0系統”,讓每株稻穗都成為螃蟹的天然棲架,蟹田里增設的監測設備實時調控水溫溶氧,使勝芳蟹的膏黃飽滿度較傳統養殖提升37%。
每逢秋分,劉家莊這里便上演“雙豐收”盛景。
晨曦中,收割機在稻浪間劃出完美弧線;暮色里,冷鏈物流車滿載鮮活的“勝芳蟹”駛向京城各大老字號餐館和各大超市。
受限于劉家莊的保護政策和種養殖規模限制,近年來“京西稻“與“勝芳蟹“這兩大標志性特產的市場價格持續攀升。
作為曾經的“皇家貢米“和京津地區特色水產品的代表,其年產量始終不高,這種稀缺性直接推高了產品溢價空間。
在普通的小店鋪農貿市場里,正宗的劉家莊“京西稻”以及“勝芳蟹”幾乎難覓蹤影。
普通人若想品嘗,只能前往像“正陽樓”這樣的知名餐館,或是像“大潤發”、“佳樂家”這樣的大型連鎖商場超市。
而且,這些地方的價格往往令人咋舌。
值得一提的是,像“大潤發”和“佳樂家”這樣的大型連鎖零售企業,也都是由“劉氏莊資本”投資興建的。
“大潤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最初僅在燕京的“王府井”開設了第一家店鋪。
經過多年的穩健發展,如今這家連鎖商城已在全國范圍內擁有50多家分店,成為大型綜合零售行業的佼佼者。
而“佳樂家”連鎖超市雖然起步較晚,但憑借其親民的定位和快速的擴張策略,迅速在全國各大城市站穩腳跟。
如今,它已擁有400家連鎖店,并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高速增長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與“大潤發”和“佳樂家超市”幾乎同時崛起的,還有“五星電器”這一家電連鎖巨頭,以及后來被“劉氏投資”其控股的“國美電器”、.“蘇寧電器”,它們共同在夏國家電零售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
自劉家莊人建立起自己的終端零售體系以來,其旗下涵蓋食品、飲料、酒水、家電、醫藥用品、生鮮、糧食、水果、五金工具等多元化的產品線,銷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飆升。
這一顯著的銷售增長,正是得益于產銷一體化的戰略發展模式,它不僅優化了供應鏈,還大大提升了市場響應速度和消費者滿意度。
作為劉氏家族零售業務的掌舵人,劉述英肩負著整合集團零售版圖的重任。
這位年僅四十出頭的商業精英,正是大展宏圖的黃金時期。
作為劉之野的堂弟,劉述英的商業能力在家族同輩中可謂出類拔萃。
他不僅以優異的成績從華清大學畢業,更遠赴美利堅哈佛大學商學院深造,在學術和商業領域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哈佛求學期間,劉述英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進入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實習。
這段經歷讓他得以近距離觀察和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零售運營模式,為其日后在零售領域的深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帶著國際視野和前沿理念,劉述英毅然回國,在家族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他在夏國零售行業的傳奇征程,逐漸成長為行業領軍人物。
即使這樣,劉述英也并沒有滿足而是在積極擴張,他的最終目的是讓劉氏旗下的各大終端零售走出國門跟沃爾瑪這樣的巨頭掰掰手腕。
在家族內部會議上,劉之野對堂弟劉述英的雄心壯志給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他語重心長地提醒道:“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終端零售行業同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
就拿互聯網這個新興領域來說,它未來的發展必將徹底顛覆人們的認知。”
劉之野進一步舉例道:“就像美利堅剛出現的互聯網購物公司亞馬遜。
雖然現在說這些可能有些為時尚早,以咱們國內的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至少要到2000年后才會逐漸興起。”說到這里,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補充道:“不過,這個時間點其實已經不算遙遠了。這也許就是未來……”
幾十年來,劉之野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決定,都深深影響著劉家莊及整個劉氏家族的發展。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劉之野的遠見卓識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閃耀,他的判斷從未出錯,他的決策始終引領家族走向輝煌。
如今,劉之野已成為劉氏家族的精神領袖,他的智慧與魄力讓族人們心生敬仰,甚至產生了一種近乎崇拜的信任。
這種信任,如同堅實的基石,支撐著整個家族在風雨中穩步前行。
于是,劉述英對互聯網電子商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也許這是時代賦予的新機遇,也是未來的新方向不一定。
劉述英不知道的是,可能是劉之野產生的蝴蝶效應,原本要成立于明年,也就是1994年七月的亞馬遜,提前一年多就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