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啟是這座果園的現任負責人,按輩分算來,他是劉本成的同宗祖父輩。
不過劉氏家族支系繁多,劉元啟這一脈早已出了五服,屬于較遠的旁系分支。
如今的劉氏家族在當地可謂枝繁葉茂,僅在劉家莊一帶聚居的同宗族人就多達兩三萬之眾。
短短不到四十間,劉氏一族的人口就從兩三千人增長成為兩三萬,翻了十倍。
這個龐大的家族人才輩出,像劉元啟這樣的劉氏子弟幾乎遍布社會各個領域,在政商學界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嗯,旱棗澇梨。今年雨水充沛,京白梨也長得格外好。”見本宗直系子弟劉本成前來視察,劉元啟很是高興地道。
然后,劉元啟拿出幾剛采摘下來的個京白梨讓李則凱幾人品嘗,還說,小的是老梨樹上結的,大的是小梨樹上結的。
仔細品嘗后,李則凱說,大的口感稍微粗糙,小的果肉細膩,口感更潤滑。
劉元啟微笑著點點頭,告訴他們,小的是正宗京白梨,大的是改良品種。
改良后的京白梨,個頭兒大了,產量高了,味道卻不如原來純正了。
每年這個時候,劉家莊地區的街邊上就有不少出售京白梨的攤位,滿街都是淡淡的梨香。
不同品級的京白梨價位相差懸殊,劉元啟告訴劉本成他們,挑選京白梨有個竅門:“吃黃的,買青的。”
因為,黃的熟透了,酸甜可口,但必須盡快吃掉,否則就爛了。
如果打算放幾天,就買青的,等變黃了再吃。
相比于街上出售的京白梨,采摘園的價格更貴。
劉元啟解釋說,園子里的京白梨都是正宗貢品,梨樹沒有經過嫁接和改良,街面上賣的“京白梨”有些是從f山、d興等地運來冒充貢梨出售的。
這采摘也有學問。
處暑節氣京白梨就基本成熟,如今就熟透了,輕輕一晃就掉。
京白梨皮薄,掉在地上就有傷,一有傷就容易潰爛。
所以,果園的工人們采摘、分揀、裝箱,都是輕手輕腳,小心翼翼。
品嘗完了“京白梨”,劉本成又帶著李則凱來到了龍泉霧村。
永定河西岸的龍泉霧村,是京西香白杏原產地。
這里出產的香白杏個大離核、味甜多汁、肉質細膩、綿軟可口,在燕京市場上享有盛譽,是清代宮廷貢品。
在《莊子》的記載中,杏是具有神圣氣息的。
作為孔夫子講學的杏壇,應該是一片杏林,杏樹環繞,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讀書,孔夫子在花影中撫琴而歌,書聲歌聲,風吹花落如香雪。
龍泉霧村栽植香白杏始于明代永樂年間,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這里的香白杏之所以成為水果中的上品,首先得益于這里的土壤。
早在遼代,龍泉霧人以采石燒灰為業,燒制石灰的歷史已有上千年。
石灰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這種化學物質對杏樹生長以及果實品質具有奇妙作用。
現在,龍泉霧杏樹園地下仍有兩三米厚的石灰層,特殊的地質條件使這里的香白杏獨具風味。
另外,這里瀕臨永定河,便于灌溉。
曾經,龍泉霧村山上的果園灌溉主要靠兩條古水渠。
永定河東的一條叫興隆溝,河西的一條叫公議溝,它們既是農田的命脈,也是果園的命脈。
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澆灌果園,泛濫的洪水也會沖毀果園。
為了防洪,古時候的龍泉霧曾建有五處永定河堤垛。
一處位于興隆街南頭河邊,叫做小垛子;一處位于村東大澗溝與永定河交匯處,叫做三垛子;一處位于村東河莊街河邊,叫做二垛子;一處位于村東北后庵廟東側河邊,叫做大垛子;一處位于村北廣甸河邊,距離村子大約一里地。
作為修建于河岸險要位置的防洪設施,五處堤垛對村莊和果園免遭洪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三十年前,劉家莊永定河大堤工程實施后,這里的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這會兒,香白杏已經過了成熟期。
過去那會兒,豐收的香白杏就從古渡口裝船,運往外地銷售。
龍泉霧村在永定河邊曾有三處古渡口。
一處為野溪欄桿會渡口,妙峰山走會期間,村民們在這里架浮橋,放河燈。
因浮橋兩側設有欄桿,故稱欄桿會。
另有兩處季節性渡口,一處在河莊北側大垛子旁邊,另一處在興隆街南頭小垛子旁邊。
香白杏采摘時節,渡口一派繁忙景象。
汛期行船不便時,人們還劃笸籮過河。
七十年代,龍泉霧村就歸于劉家莊地區行政管轄。
那時,劉家莊地區正在搞轟轟烈烈地交通水利大建設。
于是,就在永定河龍泉霧村河段上架設了一座鋼架橋。
打這起,龍泉霧村的渡船廢棄,渡口從此成為了歷史。
“那這香白杏成為宮廷貢品有何說法?”李則凱捏起一枚香白杏,好奇地問道。
“相傳,八國聯軍……”
慈禧太后倉皇西逃,途經龍泉霧時,饑渴難耐,派人四處尋找食物。
村民聞訊,送來一籃白杏,慈禧食用后滿口清香,贊不絕口。
后來,慈禧回到燕京城,要求龍泉霧村每年向皇宮進貢香白杏。
由夏至這天開始,慈禧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龍泉霧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賜給她的近臣和宦官,龍泉霧香白杏從此名聲大振。
香白杏自打成了宮廷貢品后,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有一年,龍泉霧村委派曹老漢挑一擔香白杏去皇宮進貢,不料,半路遭到搶劫。
他回村后謊稱,清香四溢的香白杏引來了八仙,那一擔白杏被八個仙人吃了,八仙還邀他同游四海。
從此,村民們戲稱曹老漢為曹九仙。
過了龍泉霧,劉本成一行又來到永定河上游。
這里有個太子墓村,以盛產優質蘋果聞名遐邇,被譽為“京西蘋果第一村”。
“太子墓?”李則凱一邊在河邊游走一邊想,這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果然,在鐵索橋頭的《太子墓村碑記》上,我李則凱找到了答案。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嶺,經過一個村莊時,吃到一種沙果,奇香無比,只是果實太小。
于是,他命人將沙果樹與蘋果樹嫁接。
嫁接后的果樹結出的果實香甜如沙果,碩大如蘋果。
村民們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將嫁接后的果樹稱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實稱為太子蘋果。
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們為了紀念他,遂將村名改為太子墓。
碑文記載了太子蘋果的來歷,也記載了太子墓村名的由來。
太子蘋果的出類拔萃離不開永定河水的滋養。
永定河自官廳水庫奔流而下,流經太子墓村時,在村莊與果園之間形成寬闊的河面,并有瀑布轟然作響。
一座鐵索橋橫跨永定河,過了橋,就是太子蘋果種植園。
一位正在果園勞作的果農告訴李則凱一行,過去作為皇家貢品的太子蘋果,經過多次改良,已經成為富士蘋果。
永定河畔的碳酸鹽褐土,非常適合蘋果樹生長。
另外,山高氣爽,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積聚糖分。
所以太子蘋果不僅個大均勻,而且脆甜可口。
“劉家莊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在八十年代初引進倭國的富士、美利堅蛇果等國際著名品種后,品質進一步優化,太子蘋果曾被指定為國宴專用產品。
每到收獲季節,四五百萬斤的蘋果很快被訂購一空。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