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幾個街區轉了個遍,霍恩很快就被教皇國的臣民們認了出來。
霍恩倒沒遮遮掩掩地,干脆兜帽一摘,把暗訪的活動變成了明訪,宣傳征兵的同時還順帶去訪問民情。
新建的十個街區,霍恩都是即興發表了演講,和最下面的十戶長們碰了頭。
至于還居住在廢墟和帳篷中的教皇國臣民,他則是隨機上門拜訪,詢問姓名和家庭情況,說點雞湯鼓勵一下啊。
這放在霍恩的老家都是用爛的老套路,放到這居然有奇效。
霍恩都沒說兩句,就把一堆老少流民感動得稀里嘩啦地,搞得一部分原先不準備征兵的人都跑去征兵了。
和依依不舍的勞工一家告別,霍恩重新跨上馬匹,看著眼前沿著道路排列的幾個街區,不由得感慨。
在他這教皇冕下親口承認了征兵政策后,原先的顧慮被打消了不少。
本來預計三天完成的征兵,估計兩天不到就能結束了,甚至還多登記了不少預備兵。
不過在應募兵員和后備兵員的數量拉滿之后,想要他們能夠正式上戰場,還缺了一個部分,那就是武器和盔甲。
這個問題就不是他們現在所處的居民區可以解決的了,那得去小鎮廢墟范圍外的高新工業區。
如今的小鎮在霍恩的要求下,被維特規劃成了四個區域,靠近帕拉河的居民區,居民區西邊的高新工業區,位于小鎮中央的行政區和位于東邊碼頭的商業區。
這是三年內的一期計劃,而五年的二期計劃則需要增添綠化區和高級住宅區。
工業區就坐落在帕拉河的下游,一方面是方便排污水,一方面則是方便船只行駛和出貨。
當霍恩來到高新工業區時,原先荒草遍地泥濘不堪的土地上,勞工們修出了一條簡單的道路。
在工業園區的前面,還有一圈半人高的籬笆,籬笆前還豎著一塊標牌,向來者表明此處的歸屬――圣鑄部下轄工業園,外人止步。
說是高新工業園,但就霍恩騎在馬上看到的場景來說,只能算得上說是無比寒酸。
園區內全是破破爛爛的磚墻工棚,小的只有一兩百平米,大的占地不過一畝地。
每個工棚內都只有寥寥七八個人在工作,唯一比較大的是紡織工坊,有數十位紡織女工踩著木踏板紡織布料。
這些木織機的轉輪上纏著毛線,在皮帶的帶動下,隨著紡織女工的不斷踩踏而轉動。
在織好了布匹后,他們馬不停蹄地將布匹放到一旁的藤筐內,不一會兒就會有人取走藤筐,并將一個空筐放在原先的位置。
那些藤筐中的呢絨布則被放到幾張桌子拼成的長桌上,從前到后,分別有人裁剪、分類、縫制到最后成衣。
這種流水線的模式在霍恩還是苦難行軍的時候,就被應用過,現在只是重新撿拾起來罷了。
站在門口看了一會兒,霍恩發現那些紡織女工的動作好像亂了,出錯率增加了不少,只好輕笑著從門邊離開。
“去把紡織工坊的主管叫來。”霍恩對著身邊的孩兒軍說道。
站在工坊前,霍恩朝著漫無目的地四處打量。
整個工業園區總計不過三百人,要論產業就四種:家具制造、紡織加工、煉金產業和軍械制造。
其中煉金產業主要就是砂漿工坊,如泥煤生產則放在獸化人所在的山麓地區。
至于家具制造,就是為教皇國臣民們生產最基本的家具,就是桌椅床柜和門窗地板。
這是一項需求量很大的商品,這四組三十五個木工,每天從早忙到晚都供不應求。
家具工坊其實仰賴于建在野蛛林附近的鋸木場,家具工坊對鋸木場同樣是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