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輕卷間吐出的吳語軟糯是杭市話語特有的韻調,黎洛嶼只覺蘇蘇的,軟軟的,連尾音都帶著點兒西湖龍井的清甘。
雖聽不大懂
“頸梗浪掛黑匣子”
這類土話,但猜也能猜個大概,尤其是
“錢塘門墨香弄”
這幾個字她聽得很真切。
錢塘門內墨香弄
7
號,是外婆送給母親的嫁妝,后母親又轉送給她的老宅子。
老宅北臨西湖,東接孤山路,占地近十畝。門前立著兩對明代石獅,門楣懸
“積墨堂”
鎏金匾額,相傳為明代翰林所題。至于至今已矗立多少年了,黎洛嶼并不知曉。只是聽外公說過,他幼時見過太祖父在檐下曬《快雪時晴帖》摹本。
老宅內的格局不拘泥于方正對稱,亭臺樓閣依著活水池塘蜿蜒排布,曲廊如帶繞著疊石假山。青瓦白墻間,雕花槅扇門可透十二面湖光,檐角銅鈴搖曳時,絲毫不輸于京都那套某王爺的王府規制,卻自有江南園林
“一步一景”
的精巧氣派。
黎洛嶼幼時跟隨母親來過兩次這里看望外婆,記憶里的樓閣總漫著潮潤的木香。穿過三進天井,西側月洞門通幽處藏著半畝方塘,荷塘里的蓮藕燉排骨最好吃。東側抄手游廊連接著五間藏,里邊有她最愛的連環畫。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