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長街已漸漸蘇醒。兩側商鋪次第開門,伙計們卸下門板,清掃臺階,吆喝聲、寒暄聲、車輪碾過石板的轆轆聲交織成一片市井的喧騰。
空氣中彌漫著新出爐的胡餅香氣、早點的蒸騰熱氣、以及遠處運河飄來的濕潤水汽。
林臻緩步而行,目光沉靜地掃過街景。
與記憶中北征前的帝京相比,眼前的長街似乎多了幾分鮮活的生氣。
“北燕煤專售。”一塊新制的黑底金字招牌映入眼簾。
鋪面不大,卻整潔有序。門口排著不短的隊伍,多是穿著粗布短打的腳夫、小販、以及一些尋常百姓。
鋪內,伙計正麻利地稱量著烏黑的煤塊,掌柜則高聲報著斤兩和價錢。
“掌柜的,來五十斤蜂窩煤!”一個中年漢子遞上銅錢。
“好嘞,老主顧,還是記賬?”掌柜笑呵呵地問。
“記賬,月底結!”漢子爽快道。
“行,老規矩!”掌柜提筆記下,又高聲吆喝,“下一位!”
林臻駐足片刻。
他認得這漢子,是城南福來客棧的幫廚。
北燕煤價廉耐燒,比柴薪省事許多,尤其受小商戶和普通百姓歡迎。
看來張儷打通商路、設立專營點的策略,成效顯著。
“客官買煤嗎?”伙計見他駐足,熱情招呼。
“看看。”林臻頷首,目光掃過店內堆放的煤塊和特制的蜂窩煤模具,“這煤燒著可好?”
“好著呢!”伙計來了精神,“耐燒,煙少,火旺,比柴火強多了,還便宜,您看這蜂窩煤都是特制的,燒起來又省又好用!”
“嗯。”林臻點頭,未再多,轉身離開。
身后傳來伙計熱情的送客聲。
前行不遠,一處熱鬧的市集。
蔬果魚肉、針頭線腦、布匹雜貨,琳瑯滿目。
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充滿煙火氣息。
“新到的北地改良犁,輕便省力,開荒墾田,事半功倍!”一個攤販高聲吆喝,攤前圍了不少農夫模樣的人。
“這犁真如你說的那般好用?”一個老農拿起一副鐵木結構的曲轅犁,仔細端詳。
“老丈,您試試便知!”攤主拍著胸脯,“工部新制的,用了百工閣楚大人的圖紙,輕巧,轉向靈活,比老式直轅犁省一半力氣,開出的溝又深又直!”
“多少錢一副?”老農問。
“不貴,三兩銀子!官府還有補貼!憑農籍可減半!”攤主道。
“當真?”老農眼睛一亮。
“千真萬確,您看,這有工部的告示!”攤主指著旁邊一塊木牌。
林臻目光掃過告示,上面清晰地寫著“推廣新式農具,助農增產增收”的字樣,落款蓋著工部大印。
他微微頷首。楚惜靈改良農具的圖紙,工部推廣得力,惠及農桑,此乃根本。
“客官買犁嗎?”攤主見他氣度不凡,試探問道。
“看看。”林臻道,目光落在旁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那里,一個穿著工部小吏服飾的年輕人,正耐心地向幾個圍觀的農夫講解著新式水車的構造原理,地上攤開一張簡易圖紙。
“此水車利用齒輪傳動可提升三倍汲水效率,旱季尤為實用……”小吏講解得有些磕絆,但態度認真。
“小大人,這齒輪是啥?”一個農夫撓頭問。
“就是……就是互相咬合的鐵輪子……”小吏比劃著,急得額頭冒汗。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