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4章排除萬難
一場潛在的沖突,在一碗熱騰騰的奶茶中消弭于無形。
第二天,艾山大叔甚至主動騎著摩托車,幫勘察隊指引道路,避開了一些流沙區域。
古麗米熱感慨地對陳山河說:“陳總,看來咱們的勘察設計,不僅要懂水文地質,還得懂‘人心地理’啊。”
陳山河苦笑一聲:“這個世界上,大部分問題就是人的文題,解決了“人”的難題,大部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不過干工程,可不僅僅是人的問題,特別是北疆這種地理條件嚴酷的地方,大自然本身的挑戰才剛露出猙獰的一面。
陳山河親自帶領的第二勘察隊,目標是深入天山山脈,為計劃中的一座高原調節水庫尋找合適的壩址。
同行的有年輕的地質工程師小王和測量員小張,還有經驗豐富的哈薩克族向導巴特爾。
他們的目的地是位于雪線附近的一個高山盆地,那里匯水面積大,地質結構初步判斷相對穩定。
但通往盆地的路極其艱險,只有牧民轉場時踩出的羊腸小道,車輛根本無法通行,所有設備和補給都靠牦牛馱運。
高原反應是第一個下馬威。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折磨著每一個初來者,連陳山河這樣的“老戈壁”也感到吃力。
這樣的情況,一般是沒有什么好辦法的,只能是吸氧緩解一下,但任務還得完成。
大家只能互相鼓勁,緩慢而堅定地向目標區域前進。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
經過數日跋涉,他們終于抵達了預選壩址區域。
這里景色壯美,冰川融水匯成的溪流清澈見底,但氣候瞬息萬變,剛剛還晴空萬里,轉眼就可能風雪交加。
詳細的地質勘探開始了。小王和小張每天冒著嚴寒,打鉆、取樣、測量。
然而,隨著勘探的深入,小王發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
在預選壩址的核心區巖層中,他發現了較為發育的裂隙,并且通過地震波測試,顯示地下可能存在一個規模不小的溶蝕裂隙帶。
這個情況自然不能輕視,他感覺找到陳山河。
“陳總,情況不太妙,”小王拿著巖芯樣本,憂心忡忡地報告:
“這里的巖體完整性比我們預想的要差,如果在這里建高壩,水庫蓄水后,巨大的壓力可能會加劇這些裂隙發育,甚至誘發滲漏乃至垮壩風險!”
這個消息如同一聲驚雷。這個壩址是前期基于遙感數據和有限資料選定的最優解,如果否決,意味著前期工作白費,更要命的是,可能在整個水系中都找不到更合適的位置了。
陳山河面色凝重,親自下到勘探洞井里查看,又調閱了所有探測數據。
夜晚,帳篷里爐火閃爍,外面是呼嘯的風聲。巴特爾向導喝著熱茶,默默聽著技術人員的爭論。
“會不會是探測誤差?我們再擴大范圍探一探?”小張抱著僥幸心理。
“數據交叉驗證過了,誤差可能性很小。”小王堅持自己的判斷,“我們不能冒這個險。”
陳山河沉默良久,終于開口,聲音沙啞卻堅定:
“小王的判斷是對的。水利工程,百年大計,質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這個地點,放棄。”
“放棄?”小張急了,“那我們的任務……”
“任務不是非要在這里修壩,而是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修壩!”
陳山河打斷他,“收拾東西,明天開始,擴大范圍,重新尋找壩址!”
接下來的日子更加艱苦。勘察隊以現有營地為中心,向更偏遠、更難以到達的區域輻射。
巴特爾向導憑借著他幾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經驗,帶著他們爬冰臥雪,尋找可能的地點。
有一次,他們為了驗證一個可能點,差點被突然涌來的暴風雪困在山谷里,幸虧巴特爾熟悉地形,找到了一處巖壁凹陷才得以避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近一個月的徒勞無功后,他們在另一條支流的上游,一個更隱蔽的峽谷深處,發現了一個理想壩址。
這里基巖完整,匯水條件良好,雖然交通更為不便,施工難度和成本會大增,但安全性極高。
當最新的勘探數據確認這一點時,整個勘察隊都歡呼起來。
小王和小張激動地抱在一起,巴特爾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陳山河望著眼前巍峨的雪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場與冰峰的較量,他們憑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責任的堅守,贏得了勝利。
“任務”這個詞,寫起來筆畫相當簡單,但實施的時候,不知道會有多艱辛,有的甚至要付出鮮血和生命。
但也正是這些人的付出,我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另一路負責吐魯番盆地周邊灌區改造設計的團隊,則遇到了歷史與現實的碰撞。
團隊里有一位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年輕設計師李哲,他帶來了最新的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和管網設計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這片干旱的土地上打造一個“高效節水樣板”。
他設計的方案,大量采用地下管網、自動控制閥、傳感器,力圖將每一滴水都精準送達作物根部,蒸發和滲漏損失降到最低。從純技術角度看,這無疑是先進的。
然而,當方案拿到當地與老農、特別是幾位熟悉“坎兒井”技術的維族老工匠討論時,卻引發了爭議。
坎兒井是xj古老而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過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強烈的蒸發,是勞動人民適應干旱環境的智慧結晶。
一位名叫庫爾班的坎兒井修繕技藝傳承人,指著李哲圖紙上那些復雜的管線和控制節點,通過翻譯問道:
“年輕人,你的這些東西很精巧。但是,它們壞了怎么辦?我們這里的農民會修嗎?零件哪里買?要花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