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不只是戰斗機,還包括了預警機、直升機,甚至加油機和專門的電子戰機以及運輸機。
全部要求能夠在艦上起降的機型。
直升機這個簡單,起降作業操作比較簡單,之前比較難的機型問題,隨著uh-60的國產,也變得簡單起來。
合同里規定,東大采購60架uh-60,原版的最新型號,通過組裝生產的方式生產120架,然后全部國產。
這項合作是在東大和美國關系最密切的時候達成了,通過一項特別法案的撥款完成的,前面180架uh-60屬于半賣半送性質。
國產后,改進出海軍艦載版本是很簡單的事情。
uh-60這款直升機的通用性能非常強大,適合三軍使用,甚至可以說,有了這款直升機,海軍只需要有一款直升機就能滿足需求。
另外,東大海軍還得到了ch-53e海上種馬大型運輸直升機、ch-47d支奴干縱列旋翼運輸直升機。
可以說,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直升機的國產化工程完成,然后開發更適合自己使用的、更先進的型號。
很明顯,東大直升機發展路線走的是引進-吸收-國產-自研的路線。
艦載戰斗機也有了,最難的是艦載預警機。
如果搞出了艦載預警機,那么艦載運輸機就不會是難題了。
再者,艦載運輸機并非絕對需要的機型,在許多時候,只剩就能夠擔負類似的運輸任務。
只用了一次海試,10號艦就完成了艦載直升機的起降測試,那么大的飛行甲板,對固定翼飛機來說很小,但對直升機來說可就是相當寬敞了。
驅護艦艇尾部的飛行甲板指甲蓋大小,照樣起降艦載直升機。
因此有人開玩笑說,在海軍開艦載直升機,技術過硬的去驅護艦,那些技術不怎么樣的就要上航母了……
海軍航空教導旅轉場至南灣空軍基地,所有的飛機都來了,足足36架殲-15a重型艦載戰斗機。
航空旅的標準編制是56架飛機,海軍航空教導旅還屬于缺編狀態。
沒辦法,飛機是足夠多的,飛行員也是足夠的,可是艦載戰斗機飛行員的培養實在是太難了。
在沒有航母進行實艦起降的情況下,再多的陸基訓練也無法培養出真正的刀尖舞者。
當前,海軍航空教導旅有36名飛行教員,首批學員有60人,這一批人完成了著艦資格驗證之后,教員隊伍就能擴充至百人規模。
這是最低限度的規模要求。
要知道,10艘航母編制艦載戰斗機接近500架,如果按照人機比例15比1來計算,最少需要750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
要保證新老代謝、正常更替,這個數量就要突破1000人了。
艦載戰斗機飛行員的培養難度,是陸基戰斗機飛行員的10倍,這還是保守的換算。
所以,李干把實艦著艦這項海試放在了最后。
沒錯,他把艦載機起降作業作為航母海試的最重要內容,而不是航母本身海試完成了就能交付部隊。
這又是一個新的觀念。
氣象部門給了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5月底的南海,晴空萬里,無風無云。
海軍司令李遠海、參謀長吳立峰等海軍高級將領云集10號艦,他們都在指揮塔臺里,準備迎接首次艦載戰斗機著艦。
在艦載戰斗機起降作業里,最難的是攔阻著艦,其中最難的是夜間著攔阻著艦,再其中,最難的是夜間低氣象條件下攔阻著艦。
因此,能不能進入尾勾俱樂部,不看你會不會起飛,只看你有沒有著艦資質,尤其是夜間著艦資質。
首次著艦這個任務,非李干莫屬。
全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里,他是技術最過硬的一人。
上午9時正,李干駕駛01號殲-15a從南灣空軍機場起飛,直飛200公里外海域的10號艦。
之前那架01號殲-15a墜毀了,現在這架是新批次的、去掉了隱患的殲-15a。
按理說,墜毀飛機的編號不會再啟用,大家有忌諱,可李干偏偏不信這個邪,繼續沿用01號這個編號。
李干當年在航校的時候,聽教員說過一些有意思的事。
說是剛建國的時候,某部有一次飛行訓練,一架飛機死活打不著火,機務反復檢查,愣是查不出問題,后來機務中隊中隊長氣得一腳踹在起落架上,罵了一句“媽的比他娘的地主老財還難伺候”。
結果再打火,打著了。
就是這么神奇。
大家認為冥冥之中有神明。
這玩意兒,年紀上來之后,寧可信其有。
李干不迷信,但是心中是有畏懼心理的,尤其是開戰斗機的,從事的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對敵人要有絕對必勝的戰斗意志,對大自然要常懷畏懼之心。
這與他堅持采用01號這個編號看似沖突,實則是對大自然敬畏之心的一種體現——如果找不到航母、著不了艦,那是老天爺的意思,與編號無關。
一路順利抵-->>達指定空域。
要著艦,首先要找到航母。
8萬余噸的航母停在碼頭上,幾十層樓那么大,飛行甲板幾個足球場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