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要起了。
各衙門憂心忡忡,甚至許多官員不由長吁短嘆,尤其是江南出身的官員,免不了這修書回鄉,讓家人想盡辦法,能北上的便北上,家里的土地能發賣的也就發賣。
禮部那邊更是亂的一團糟,皇上的旨意是讓禮部拿出個人選來,前去拿捕寧王,先禮后兵嘛,兵馬還沒這么快動呢,就算現在開始動,沒有一兩個月的時間也是不成的,所以朝廷必須做個姿態,得派個使節去宣讀皇帝的旨意,能把寧王捉拿到京最好,拿不了就更加有了口實。
問題是,誰都知道去了南昌是十死無生,寧王又不是傻子,肯定是要背水一戰的,誰去南昌就是死,當然沒有人主動請纓。
李東陽從朝堂下來,連內閣都沒有去,直接來的就是這禮部衙堂,人選必須盡快敲定,可是挑來挑去,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這種坑爹的事你叫了人家去,可是讓人家嫉恨一輩子的,當然,當事人肯定只能在陰曹地府記恨,可人家也有子弟,有門生,有親朋好友,在這官場里混的,哪個沒有幾個后臺,你李東陽就是內閣大學士,也不能把人往火坑里推吧。
李東陽不得已,只能做動員,把禮部的幾個頭頭腦腦叫來,大大的宣講了一番忠君愛國的道理,又說了朝廷的難處,當然免不了說幾句寧王就算膽子再大,可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之類寬慰的話,說來說去就一個意思。大家誰肯去,危險會有一點點的,可是前途是很光明的,名利,名利,去了之后只要大難不死,名和利都是滾滾而來。
結果……
所有人咳嗽的咳嗽。木訥發呆的發呆,充耳不聞,大道理誰都懂。可是朝廷的難處讓大家體恤誰又要體恤自己的難處呢?大家寒窗苦讀幾十年,做了官之后又是一步步攀爬上來,這有多不容易?憑什么就叫人去死?
倒是有個人出了主意。道:“李公,既然要去南昌,也不是非要讓京師這邊的人動身,寧王畢竟是藩王,要去的人必須身份尊貴,否則才切合禮儀,不如讓南京那邊……”
這主意倒是夠餿的,可是李東陽眼眸一張,頓時明白是什么意思了,這里頭最大的問題是級別。得有一定的級別才能去,禮部就算派個主事、郎中過去,也顯得格局小了些,可總不能讓他李東陽和侍郎去,畢竟這幾人都是部門的頭頭腦腦。李東陽更是兼著內閣大學士,可是級別高的人也不是沒有,南京那邊不是還有個禮部,還有尚書和侍郎嗎?
南京也有六部,不過這六部嘛多是一些不太如意的官員充斥的地方,朝廷要貶謫官員。一般都是貶謫到南京去,你別以為貶謫到了那兒就沒了級別,其實滿不是這么回事,在南京,同樣也有禮部,同樣也有侍郎,這些人沒什么背景,官場上混的也不太如意,手里又沒什么實權,對朝廷來說可有可無
,若是從南京那邊挑選人手呢。
李東陽微微一笑,便遣散了眾人,雖然沒有再說什么,可是心里已經有了計較。
何止是禮部,兵部那邊劉大夏也在召集衙門里的上下官員開始籌備,軍馬肯定是要動了,江南的軍隊要開始集結,新軍要準備開赴,糧草也要準備,這兵部其實就是軍隊的后勤和組織部,如今自然不能閑著,擬定章程,商議人選,還有與各地進行聯絡統籌各路軍馬,這些都需要及早有了準備。
劉大夏顯然也不比李東陽輕松多少,戰事一開,兵部的職責很大,出了事就是大事,有了亂子朝廷追究的肯定跑不了他。
不過部堂里的分歧還是有的,官員們對有些事抱著推諉的態度,這也讓劉大夏很惱火。
說來說去,打仗打的是錢,兵部的章程怎么擬,主要還是看戶部那邊能拿多少錢出來,上次新軍那邊上了個章程,說是若新軍出兵,所需的器械、火銃、彈藥、輜重、糧草等等,每月耗銀至少二十五萬兩,二十五萬兩,這是坑爹,就這,還不算上糧秣,若是加上,再補齊運輸的開銷,這個數字多半還要再翻一番。在兵部的老爺們看來,這和搶劫差不多,大明朝養兵哪里要費這么多銀子的,天下兩百萬軍戶,每年也從朝廷手里要不了十萬兩銀子。整個宣府的十萬邊軍,一年的開銷也不過二十余萬,新軍才多少人,這不是打劫是什么?
兵部這邊自然希望削減,可是也有人不同意,認為戰事要起,銀子絕不能小氣,若是耽誤了平叛大事,可不是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