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作繭自縛
張恪算是明白陸文夫昨天為什么會在場,有些事情,即使碰上面,李遠湖都要想著通過旁人來傳達這層意思的。
要是能改善與李遠湖之間的關系,張恪也不會死硬著脖子不低頭,桀驁不遜的清高確實沒什么好處,只是他根本就沒有在幾年內上制漿項目的計劃……
李義江聽電話那頭沒有了聲音,還當電話掉了線,敲了敲話筒,說道:“喂,張恪……”
“嗯,我在考慮這件事……”張恪在電話那頭應了一聲,語氣有些敷衍。
“也沒有什么需要深思熟慮的,”李義江有些急,在他看來,這是擠上李遠湖這趟車、與李遠湖改善關系的最佳機會,總不能老在省里舅舅不親、姥姥不愛,“去年拋出制漿項目意向出來是幌子不假,那時錦湖不是沒有資金嗎?李省長這個時間點提到制漿項目,我想也是跟錦湖昨天到省里送報備材料有關吧。只要在香港借殼上市成功,錦湖怎么也能抽出二三十億的資金來。雖說離完成整個項目所需要的資金量還有些差距,但是李省長也不可能白使喚你們,該有的政策、銀行貸款朝錦湖傾斜,等等之類的東西,省里都會表態的,做成這個項目是不成問題的。”
“也不全是資金的問題,”張恪能聽出李義江急切的語氣,耐心的解釋道,“倒不是說錦湖全無考慮,這么大規模的制漿項目,一旦建成,一年要消耗五六十萬畝的林木,這五六十萬畝的原料林木從哪里解決?”
“東海省森林資源雖然算不上豐富,但是一千六百萬畝的林地,也應該能滿足制漿所用吧吧,若是不夠,也可以從外省調用……”李義江說道。
東海省有一千六百萬畝林業用地不假,省東部平原地區林業覆蓋極少,而且成片的不多,林業資源主要集中在小江中上游的省西北部地區,差不多有一千二百萬畝林地,但是經過這些年的亂砍濫伐,林場都成了荒山野林,保存完好的天然林,能有五百萬畝就不錯了。這時候就要上制漿項目,要等到省內的速豐林出材接濟上原料供應,這五百萬畝的林地,至少要消耗掉一半以上。
在水土保持、生態保護方面,速豐林的作用是遠遠比不上天然林的,剩下的這五百萬畝天然林幾乎可以說是東海省生態環境的底限,一旦毀掉,至少需要三十年封山育林才能彌補回來,但是在這過程中的生態損失,卻是怎么也彌補不過來的。
全國范圍內已經成材的人工原料林就極為有限,從外省調原料木材,也是消耗國內有限的天然林資源,靠省市的計劃調撥是行不通的,一旦市場因素完全主導東海省與周邊省市的林木市場,新
一輪的亂砍濫伐現象又很難禁止。國人為了節約成本多賺錢,根本就不考慮間伐與輪伐的意義,基本上都會給你來得一伐光。張恪就算手里有足夠的資金,也是只會先考慮大面積的營林,等速豐林將進入成熟期,再考慮上制漿項目,絕不可能這時候上制漿項目。
有些情況,李義江不可能不清楚,但是他這時候卻又完全忽視掉這些問題,張恪只能在心里輕輕嘆了一口氣,心想李遠湖也會為追求短期政績而對一些影響深遠的生態問題熟視無睹嗎?事實上,九十年代中期,國內政治人物,對這方面有遠見、又有手腕與魄力的人很少。
張恪沒有想與李義江在電話里爭論什么,只說錦湖這邊會慎重考慮。
張恪結束與李義江的通話,坐在一旁的蔡緋娟、周游、許鴻伯、宋志佑等人就差不多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張恪將手機丟到桌前,苦笑著說:“省里倒是很看重我們,希望我們馬上就上制漿項目,而且是李代省長親自開的金口……”
“怎么可以這樣,”宋志佑剛才聽張恪與李義江通電話,只是陸陸續續的猜測是怎么回事,張恪開口證實,他毫不掩飾的提出反對意見,“現在外面為一次性筷子的事情鬧爭議,卻不曉得一個大型的制漿工廠每年消耗的木材足夠用來生產全國一年所需的一百五十億雙方面筷,我們這個制漿項目要實施下來,至少需要三百萬到四百萬畝的速豐林來保障原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