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
薛明樓隨江敏之離開附樓的會議室,江敏之的辦公室在主樓六樓,主樓與附樓之間的過道陰暗狹長,過道兩道的辦公室都門庭緊閉,不曉得省政府的工作人員將自己嚴嚴實實的關在辦公室里做什么。
離開會議室的那一瞬間,臉上還掛著笑容的,轉過身,輕輕咳嗽了一聲,似乎臉上的笑容也在這輕咳之間就分崩離析了――穿過過道時,江敏之陰沉著臉,薛明樓跟在江敏之身后也默不做聲。
李遠湖最近才在劉聞濤的調動問題上松口,對省政府的分管工作安排也暗示不會過多的干涉,江敏之以為陳其斌案、云林證券案的壓力讓李遠湖的陣腳松動,以為這是他到東海后的第一個大勝戰。他之前要求陸文夫參加今天下午的碰頭會,主要是為今后調整陸文夫去分管教育工作、劉聞濤調到省里之后接手陸文夫之前分管領域做鋪墊。江敏之還以為已經在東海贏得一定的主動,錦湖今天的慷慨解囊,卻讓他有飽受挫折的失落感,特別還是李遠湖親自打電話來要他參加下午的會議。
到了辦公室,江敏之握著門把手,猶豫了片刻,才吩咐薛明樓:“下午要沒有什么好緊的事情,都幫推掉。”
“嗯。”薛明樓點頭應道,看著江敏之走進里間的辦公室,他走回自己的辦公桌,從電腦里調出錦湖的資料來看。
八千萬美元就是六億五千萬人民幣。
在全省高校財政撥款年度預算總額還只有十六億元的今天,錦湖年內就要向高校學科建設促進基金注入超過六億元的資金,明年的預算更是高達八億元,僅憑這點,就足以封堵住現在所有對錦湖不滿的抱怨。
沒有人能拒絕錦湖的慷慨捐款,錦湖也比任何人想象中更為強大,至少江敏之在他這屆省長任內不要想找到打擊錦湖的機會,就算將劉聞濤調到省里來頂替陸文夫的位置,實際上能起到對錦湖的鉗制作用也極為有限。
李遠湖中午的那通電話還真是值得玩味啊,無疑是告訴江敏之,在東海有些界線是他越不過去的。
薛明樓看著電腦屏幕上顯示的錦湖資料,揉著太陽穴。
年初時有媒體引用愛達集團技術總負責人丁槐的表述,說橡樹園今年的科研預算將達到四億美元,這在當時就引起一陣驚嘆與喧嘩。根據信產部收集到的數據,愛達集團九九年銷額接近兩百億,名列電子百強榜榜眼,凈利潤達到四十億,錦湖差不多拿出四分之三的利潤、銷售額的16%投入到新的技術研發中去,甚至有媒體評價錦湖在技術投入有些鉆牛角尖了。
現在看來這些數據還是經過嚴重脫水處理的,不僅科研預算嚴重縮水,薛明樓相信信產部公布的愛達集團的銷售收入及年凈利潤數據也是經過嚴重縮水的。也許信產部知道錦湖在數據上弄虛作假,也許他們需要錦湖在數據上弄虛作假,要讓華夏電子維持在電子百強榜第一的位子。
江敏之要查錦湖在國內的稅收數據,當然能查得到,很可惜錦湖枝系復雜的企業成員體系里,差不多有半數公司都是海外注冊的,想要查看錦湖海外公司的財務數據,卻是異常的困難。
錦湖在國內的稅收數據與錦湖對外公開的財務數據是基本吻合的,也就給別人造成一個假象,就是錦湖注冊的眾多海外公司只
是工具型公司,也許是為了交叉持股的方便,這時候看來這些公司并不全是空殼公司,只是出于種種原因,都隱藏在暗處。
薛明樓想到另一種可能性,要是國內對錦湖的打壓手段過于拙劣,引起錦湖的強烈反彈,那這些此時隱藏在暗處的海外公司會不會露出水面來發揮作用?
都說愛達是錦湖的核心企業,從另一種層次上來說,錦湖商事才是錦湖的核心,錦湖商事成立之初就將總部設在香港,大概也是想借助香港與內地不同的法律體系吧。
在創立橡樹園之初,就確定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路線,錦湖不可能無限制的從海外引進高端人才,本土人才的培養才是根本,而且也要讓高校的科研力量發揮出應用的作用來。
無論是張恪,還是錦湖其他高層,都意識到,愛達集團會更注重應用技術的發展,從而忽視更為基礎的科學研究。這幾乎是必然的,錦湖所有的成員企業都必須圍繞盈利這根驅動軸來轉動,也就無法避免的使得眼光受到限制,無法看到更長遠的發展方向――高校應該在基礎科學研究與高端人才培養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東大雖然位列國內頂尖名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也涌現出諸多文化與學術名人,但是跟世界級的一流名校相比,還是有極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