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八個多個小時的孵化,第一臺由蘇娜操刀設計的工程機器人終于產出,迎來驗收與檢驗。本文搜:吾看書免費閱讀
其外形像極了裝載地面作業組件的小幾,但尺寸大了許多,高度為二十米,機械臂展開可以更高,使用大型機器人加工廠產出。
其功能也幾乎和小幾一樣,但沒有了那些后面加上去的武器。
但相對的,其體內集成了更多的工程工具,適應幾乎所有地形,還擁有飛行功能,能快速完成建造。
這其實是蘇娜交出的第二個設計方案,有些敷衍,但完美符合楊逸的要求,要低成本、孵化快、節能高續航、具備一定的智能和攻擊能力,最后還要適應各種地形環境。
綜合以上所有要求,蘇娜直接照搬了小幾的設計,稍微改了改尺寸和集成的組件,弄出了這樣一臺工程機器人,命名為“大幾機器人”。
其實蘇娜一開始的設計不是這樣的,她提議制造納米級機器人,由母體搭載和供能,同時具備利用環境物資,復制自身的能力。
這樣的話,只需一臺機器人,就可以產出無窮臺新機器,最終實現自動生產建造。
但這樣的設計并不被有限奇跡工廠承認,直接被駁回,理由為“不科學”。
“這個工廠絕對可以辦到,只是故意不生產而已!”
蘇娜篤定道,對這工廠的好感度驟減,然后反手在極短的時間內,交出第二個設計,然后有了現在這臺“大幾機器人”。
“這有限奇跡工廠或許不適合類似蘇娜那樣的學者使用,因為很多危險的想法都會駁回。”
楊逸暗暗推測道。
因為蘇娜的第一個設計方案其實非常危險。
一旦納米機器人失控,那么很快就會波及到整個世界,危險性甚至不亞于死疫擴散。
后續的機器人設計方案,楊逸可能會親自操刀,因為設計并不需要太注重科學理論知識,只需要拋出相對合理的設定就行了。
不過蘇娜后續還是發來了好幾個設計圖,全都和研究有關,因為她意識到一些研究工具改為用有限奇跡工廠生產更具可行性,例如......具備電子顯微鏡級別放大效果的放大鏡。
只是該道具孵化成本有點高。
孵化這樣一個放大鏡需要的物資換算成海螺幣,在一百億以上,因為太夸張了。
越不切實際的道具,其孵化與生產成本就越高。
像大幾機器人孵化只要五百萬海螺幣,生產就更便宜了,主要原料是鋼鐵。
所以該想法只能暫時擱置,等后面錢和物資寬裕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