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個月。
望遠鏡這個林川心心念念的寶貝,終于做出來了。
沒有精細工具,全都靠匠人們的手工,做起來自然也是不容易。
當初玻璃在工坊成功燒制出的消息,曾讓林川興奮了好幾日。
可他心里清楚,比起能透光的玻璃,自己更需要的,是能用它看清遠方的望遠鏡。
在戰場上,這物件能派上大用場。
只是從玻璃片到望遠鏡,中間隔著無數道難關。
最難的,就是打磨。
早在玻璃剛冷卻時,他就拿著自己畫的粗糙圖紙,跟老匠人反復琢磨。
不管是凹鏡還是凸鏡,都得用細細磨出來。
玻璃硬脆,稍有不慎就會碎裂。
要磨出符合要求的弧度,既沒有精細的量具,也沒有固定的磨盤。
只能靠匠人手里的力道和眼睛的準頭。
最初的半個月,幾乎全在試錯中度過。
匠人們把粗玻璃片固定在木架上,蘸著摻了細沙的水,用竹制的磨盤一點一點打磨。
磨凸鏡時,得始終保持中心厚邊緣薄。
磨一會兒就用眼睛對著光看,手指反復摩挲鏡片表面,感受弧度的變化。
有次磨到半夜,眼看鏡片快成型,一個匠人手一抖,鏡片“咔嚓”就裂成了兩半。
那匠人當場紅了眼,蹲在地上撿碎片,心疼得直嘆氣。
為了讓鏡片弧度更精準,林川還想了個土法子。
他用薄紙剪出不同弧度的樣板,貼在鏡片上比對,哪里磨得不夠就做上記號。
磨凹鏡時更費勁,得讓邊緣厚中心薄。
匠人們只能放慢速度,每天磨不了多少,手指卻被磨盤磨得滿是水泡,有的還裂了口子,裹上布條接著干。每次打磨前,還要先對著窗戶紙看半天,確認光線的角度對不對,才敢繼續下手。
除了鏡片,鏡筒的制作也不輕松。
林川要求用硬木做筒身,內外都得刨得光滑筆直,不然鏡片裝進去會歪斜,影響視物。
工匠們把選好的桑木鋸成段,用特制的木鉆一點點掏空,再用細沙反復打磨內壁,連接縫處都用木膠黏合得嚴絲合縫。
為了讓鏡筒能伸縮調節焦距,工匠們試了好幾種木料。
最后選了質地較軟的楊木,在內外筒上刻出細密的紋路,讓兩者能順暢滑動,又不松動。
這才徹底搞定。
終于,在一個月后,鏡片終于打磨好了。
鏡片與鏡筒配齊的那日,工坊里擠滿了人。
林川小心翼翼地將凸透鏡嵌進外筒前端的卡槽,又把凹透鏡固定在內筒末端,旋緊木栓后,拿著這根半臂長的木筒,深吸了一口氣。
“準備好了嗎?”他問眾人。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整個月下來,誰都不知道大人究竟要做的是什么。
現在問準備好了嗎,又是為什么?
“好、好了!”王貴生點點頭。
“好了好了!”眾人紛紛茫然點頭。
林川笑起來,舉起單筒望遠鏡,對準遠處的山頂。
往日里只能看見模糊輪廓的山石和灌木,此刻在鏡筒里驟然清晰。
連山石上的裂縫,都瞧得真切。
他忍不住低呼一聲:“成了!”
這話一出,工坊里瞬間炸了鍋。
眾人既興奮都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