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六人皆是務實之輩,摒棄了空談禮樂的虛浮,策論中多涉及流民安置、賦稅統計、水利修繕等實務,且都能拿出具體章程,而非泛泛而談。”
南宮玨頓了頓,補充道,“按秦大人的安排,他們先不入封地,需在青州府治事堂當三個月的差事。治事堂會按’主事’‘協辦’‘見習’分等派差,讓他們跟著府衙吏員處理日常政務,從謄抄文書、核對戶籍,到跟隨下鄉查勘農事、核算賑糧,一步步熟悉地方治理的門道。”
林川點點頭:“此法務實,不錯。”
南宮玨拿起另一張清單:“實習期間,這些學子的月銀按此前告示發放,見習崗二兩、協辦崗三兩、主事崗五兩。秦大人已打過招呼,會讓戶房、工房的老吏重點帶教,尤其是許文、趙生這兩人,需讓他們多接觸實務。”
林川聽到這兩個名字,來了興趣:“這兩人便是你之前信中提過,策論最見真章的?”
“正是。”南宮玨點頭,“許文那篇《青州流民安置策》,不僅提出’以工代賑、分地墾荒’,連農具購置的價格、修繕的人工成本都摸得一清二楚。屬下也從未見過如此務實的年輕人,他親自跑遍了青州城的鐵匠鋪,還與流民、老農攀談,策論里的每一個數字都有依據,可見是真的沉下心琢磨過。”
“至于趙生……”
南宮玨又翻出一份賬簿,遞到林川面前,“他自制的’符號戶籍冊’堪稱巧思。畫方形代表有田、圓形代表無業、三角代表懂工匠活,統計時一炷香便能理清數十戶的情況。終試時拿出的樣本,連戶房的老吏都贊嘆不已。屬下覺得,這是個會算大賬的人才。”
林川點點頭:“都是管實務的好料子。這兩人,你打算如何安排?”
“按原計劃,三個月結束后,十六人中的十四人會分派到清平、英澤、津源三縣,擔任農官、水官、工官,協助打理封地內的具體事務……至于許文、趙生,屬下想將他們留在鐵林谷。許文懂流民安置與成本核算,可讓他協助農稷房打理谷外的墾荒事宜,順便統籌流民中的精壯參與工坊及要塞建設。趙生的戶籍統計之法,可推廣到鐵林谷及周邊莊子,將來封地內的人口、田產、技能統計都能用到,比沿用舊魚鱗冊高效得多。”
林川沉吟片刻,點頭道:“就按你說的辦。若是他們真能干出成效,將來這方面的事情,就可以交由他們牽頭。”
“是,大人。”南宮玨躬身應下。
林川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谷內忙碌的工坊:“這十六人是咱們封地治理的底子,尤其是許、趙二人,要重點培養。亂世之中,能辦實事的人才比空讀圣賢書的酸儒有用得多,你多盯著些。”
“是!”南宮玨應聲,將名冊與賬簿收好,“還有一事,大人。”
“說。”
“王府派人去青州衛指揮使司傳口信,您恰好不在。”
南宮玨說道,“來人說,王爺請您近日抽空去王府一趟。”
林川抬眼看向南宮玨:“沒說是什么事?”
“沒有。”南宮玨搖頭,“傳信的是王府的侍衛,只說催著您盡快過去。”
林川沉默下來,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緩緩點頭:“我知道了。”
不出意外,鎮北王此番召見,定然是為了查探陳家人的消息。
當初王爺將這個差事交給他,總不能一直拖著不回。
可如何回應,卻讓他犯了難。
說查不到吧,顯得自己辦事無能,辜負了王爺的信任,不利于以后的行動。
要說查到了,又得說出人在何處、有何蹤跡,總不能空口無憑。
若是編造說辭蒙混過關,難免會有漏洞。
鎮北王素來多疑,一旦察覺不對勁,只會引來更深的猜忌,反倒弄巧成拙。
更何況,陳老夫人早已將陳家與鎮北王的舊怨和盤托出。
他既然救了陳家,必然要護他們全家周全。
此事,還得用個意想不到的奇招才行……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