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近憂遠慮
有些時候有些事,不是沒人提醒你,而是你沒往心里去。
陸清跟李泰說長安附近的樹不夠砍的時候,李泰只覺得陸清是在抱怨,就不說他危聳聽,起碼也是夸大其詞。
現在他重又想起這些話,忽然覺得林木問題好像是個挺嚴峻的問題了,他趕緊讓人去統計長安的總人口數以及每年消耗的木材數。
很快這個數據就擺在了李泰面前,盯著這兩個數據,李泰當時就吃不好、睡不好、坐不住、站不住了。
長安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市,沒有之一。
這無疑是一種自豪和驕傲,昭示著它的富強與繁榮,但在富強與繁榮的背后也有著大大的隱患和憂愁。
隨著大唐的強大,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通達,長安成了全世界人民最為向往的地方,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人涌進長安。
這些人里有其他地方的國人,也有千萬里之外的胡人。無論是哪來的人,都需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
衣還不怎么需要木材,也就木屐能用到一小塊木板;食,餐具和炊具大多數需要用到木材,燒飯要用大量的木柴;住,房子全是木結構,家俱也全是木頭做的,冬天取暖也要燒炭;行,車、轎也都是木制品。
普通百姓對木材的需求量就很大了,加上一些特殊行業,時時刻刻都在消耗木材。
不用看太遠,就看三年前和現在的需求量對比,已經翻了兩倍多,照這個發展速度,李泰粗略的算了一下,長安最多也撐不過五十年,也就是說二三十年之后必須要遷都才行。
看來如果不解決木材問題,就不用建什么大明宮了,在長安什么都建好了,然后離開長安,玩也沒有這么玩的。
李泰下決心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冷靜下來,坐在書案后面,仔細地分析著眼前的數據。
衣,不費木材;食,餐具、炊具都是能用很久的;住,房子是一次性投入,一個房子能用幾百年,沒人隨便就把房子扒了重蓋,家俱也一樣能用很久;行,車和轎都是富人的標配,大多數百姓家根本就沒有。
看起來就是燒掉的木材消耗是最大的,無論是做飯用還是燒炭用,抑或是打鐵等特殊行業用。
也就是說木材的消耗不算大,柴禾的消耗才是負擔不起的,只要有新的能源來代替柴禾,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除了木柴還有什么能燒?李泰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天然氣,他差點給自己一嘴巴。
實是想的太多了,在大唐想天然氣這不是做白日夢呢嗎?他前世小的時候家里燒的都是煤。
煤?李泰使勁一拍腦門,怎么就這么笨呢?煤不有的是嗎?
別人不知道哪里有煤,李泰好歹也是《括地志》的主編,哪里有什么礦,他是最清楚的了。
煤這種東西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了,只不過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只有冶鐵的人才會以煤為燃料。
大唐的軍械處也是燒煤的,所以大唐的陌刀才所向無敵,因為陌刀已經不是鐵制刀而是鋼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