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現行律法是貞觀律,是長孫無忌編寫的,李泰這么說話等于是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長孫無忌,而且他說話之前還看了長孫無忌一眼。
長孫無忌怎么能忍得了被外甥當面數落?他當即反駁道:“哪條律法有漏洞?是哪條律法鼓勵民告官了,還是哪條律法鼓勵官欺民了?”
“律法有漏洞這本就是不爭的事實啊。”李恪突然就笑了:“律法沒有漏洞我至于連個通奸罪都不會判嗎?”
李恪滿臉的洋洋得意,光你長孫無忌會無時無刻地盯著我的傷疤戳刀子?翻舊賬、揭老底,我也會。
李泰一看這嗑要是再嘮下去,可就連表面上的和諧都保不住了,他趕緊若無其事地接過話茬。
“我說律法有漏洞是因為進京告狀的人太多了。”李泰坦然地望著李世民:“一兩個人犯錯,那是他們個人的錯;十來個人犯錯,那是他們領導的錯;百十人犯錯,那一定是制度出了問題。”
“你們真不愧是親兄弟。”長孫無忌臉色很難看地開口說道:“一個接案不審案,把責任推給太子,說是報上去了在等太子批復。一個直接把責任推到了律法上,這可真是笑話,照你的意思是說人沒犯錯,是律法寫的不對了?”
李泰一看舅父這是急眼了,他笑著解釋道:“我沒說律法寫的不對,我的意思是律法有待補充。”
“貞觀律施行可不是一年兩年了,以前怎么沒出現這么大批的民告官?”長孫無忌原本只看李恪別扭,現在看李泰也不順眼了。
于是他冷哼一聲,沒好氣地說道:“怎么早不出事,晚不出事,偏偏皇帝御駕東征的這兩年出事,你是不是該想想,到底問題是出在律法上了還是出在監國的人身上了?”
這話說的似乎很有道理,其實就是蠻不講理,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現都得有個過程,就算貞觀律有再大漏洞也不可能當時就反映出來。
錯誤的根源和錯誤的現象之間是有時間差的,但是這個道理又不好講,無論病根在哪兒,都不能否認這個現象的確是在李泰監國期間出現的。
長孫無忌已經開始正面針對李泰了,李世民頓時覺得心里不怎么舒服了。
“有沒有這件事,律法都應該補充。”李世民笑呵呵地看著長孫無忌說道:“朕記得你在洛陽的時候寫了一個‘唐律疏議’,寫完了沒有?”
長孫無忌當初去洛陽走得是相當的急,從皇宮就快馬揮鞭地跑了,不走就得找個地縫往里鉆了。
李恪當眾把長孫家二兒媳的近侍跟和尚私通的事給揭了出來,他無地自容才跑到洛陽去的。
到了洛陽他就開始寫唐律疏議,律法可不是一條兩條,那要逐條地寫個解釋出來,不是短時期內能完成的活。
長孫無忌才寫了一半不到,就急匆匆地跟著皇帝奔遼東去了,他只好向上回復道:“沒寫多少,才開了個頭而已。”
“哦,那正好,朕也想總結點東西,你抽空多來宮里,咱們一起著書立說豈不是好?”
李世民看似隨意的一句話,輕飄飄地就把話題給帶偏了,人家在聊律法的漏洞問題,他扯到勸長孫無忌退休上去了。
李世民的想法也很簡單,什么民告官根本不重要,這事隨便交給誰去審問、查訪都可以,讓長孫無忌和自己一起退休才是真正的大事。
長孫無忌才不愿意退休下來,成天的寫字看書呢,他正在想該用什么樣的詞匯來拒絕皇帝的提議,李泰笑著開了口。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