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拿他也沒辦法,只是淺淺的笑著,每個人的奏章都得經過李泰的手,才能往洛陽送。
李泰清楚的知道尉遲恭的奏章里寫的什么,他倒是沒撒謊,他真的是支持東征,至于為什么要東征,東征有哪些利弊,這些他一個字也沒寫,他的奏章就一句話:“東征我為帥,可乎?”
李泰只是掃了一遍所有的奏章,沒有扣押任何一份,大家的意見也非常的一致,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同意東征,其余的百分之十是堅決不同意御駕親征。
雪花一樣的奏章飛進洛陽宮,就如同是飛進了火爐之中,瞬間就消逝得無影無蹤,沒起到一丁點的作用。
李世民還真的一個一個打開看了,看完了就放在一邊,也不批復。
其中辭最為激烈的就是魏征,若不是魏征身體一直不太好,他都想到洛陽來,當面大罵皇帝一頓,不把他罵清醒了,絕不罷休的那種。
魏征的奏章是最能觸動李世民的,別人的話李世民都不往心里去,魏征的話他真的聽得進去。
但是這一次他沉默了,他決定像對待別人的意見一樣的忽略魏征的意見,他承認魏征說的都對。
大唐如今看起來的確很強盛,但是這強盛的背后,實力還是稍顯不足。
高句麗如今看起來的確是很混亂,但是這混亂的背后,其實只是內部權力的更替,實力并沒有傷筋動骨。
別人都只看到了大唐百姓對東征的懼怕,生怕東征又要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生怕東征又要狂征暴斂、苛捐雜稅,生怕東征又要十室九空、流離失所……
魏征卻看到了正因為東征曾給了百姓們如此深痛的創傷,百姓們對高句麗的恨也高如日月,所以現在東征未必就能動搖民心,說不定還是順應民心之舉。
但是仇恨再深,它也只是一種情緒,我們不能發泄情緒,追求解恨;我們要發現方法,追求解決。
我們要的不是跟高句麗來一場痛快的對決,也不是要打贏高句麗,而是要滅掉高句麗,我們現在還沒有那個能力和信心,所以我們還要再茍一陣子。
不用擔心仇恨會消失,所謂國仇十世可報,這份刻骨銘心的恨不會隨著時間而沖淡,我們不打他,不是忘記了仇恨,而是時機未到。
這些道理李世民都懂,李世民想要的不是一次性滅掉高句麗,而是不斷的征討,讓他沒有喘息之機,不給他發展的機會。
李世民相信自己奮力一擊,縱然不能滅掉高句麗,也能給高句麗帶去極大的創傷。
打贏了自然是好,縱然是打輸了,戰之罪在我的身上,天下臣民苦怨的是我,青雀就可以好好的收拾戰爭留下的傷口,搏得賢主的美名。
這一仗打贏了,李世民就是雄才大略,打輸了就是好大喜功。
李世民看著天邊的落日,臉上浮起淺淺的笑容,人到暮年了,早已沒了功名之心,只想給兒孫留下個錦繡江山。
發了一會兒呆,李世民忽然有點想孩子們了,好久沒見到他們了。
“阿爺!”李承乾破音的呼叫,嚇李世民一激靈,不知道什么事讓一向沉穩的李承乾這么的激動。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