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開門見山地說起了正事:“我看好了兩個學子,他們跟我私交不錯,到時候要是錄用他們,恐怕被人說我循私,不錄用他們,豈不可惜了他們的好才華?”
科舉那是鯉魚躍龍門,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淘汰率還要高,哪個學子不想中舉?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一到科考的時候
,京中真是才子云集,每個人都想盡辦法的要展示一下羽毛。
誰都想引起上面大人物的注意,這樣在科場上就比別人的機會要多上一點,所以很多人到了京城就開始挨家的給當官的送禮,想盡辦法去走各種各樣的門路。
能走進官員家門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多數的人要另辟蹊徑,就經常聚在一起搞搞詩文會一類的活動,邀請社會上的名流來一起參加。
李恪就是在詩文會上結識了這兩個人,兩個人都是進京來參加科考的,他們的文章做得好,一時才名大盛。
李世民本想勸他一句“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轉念一想他現在年紀還小,讓他來主持科舉這么大的事,似乎也不太妥當。
李恪也是這么想的,尤其現在皇太子不在京中,他要是坐到這么重要的位置上,太招人眼了。
科舉的主考官,那是人脈最強的位置,李恪不需要人脈,李恪需要身后干干凈凈。
“嗯,你想的倒也周全,既然如此,主考官另選他人就是。”李世民直接準了他的要求,然后笑著問道:“你說的那兩個人果有真才實學否?”
“兒怎敢在阿爺跟前說慌?”李恪說著從袖子里掏出幾張紙來,起身恭恭敬敬地放到桌子上:“這就是他們做的文章,一個叫張昌齡,一個叫王公治。”
“嗯。”李世民拿起紙來,仔細地一字一字掃了下去,邊看邊點著頭,越看臉上的笑意越深。
開始沒怎么當回事,看著看著就看上癮了,一遍根本沒看夠,直接就看了兩遍。
“此二人必能錄用。”李世民輕輕地把紙張放到了桌子上,還輕輕地拍了拍,這樣的人才要是不能被錄用,那必定是考功員外郎出了問題。
“聽說阿爺染了風寒,用過藥了不曾?”李恪這會兒才想起來問問老爹風寒的事,主要是他進屋就沒看出來李世民哪里有病態。
“不妨事,朕有御醫照料不會有差的,倒是你要好生將養才行。”
父子倆隨意地閑聊了幾句,李恪便離開了,他今天的目的主要就是,向皇帝推薦一下他的兩個好朋友,把他們放到皇帝的視線以內就算是成功了。
李世民回到床上也躺不住,可是已經曉諭百官自己病了,也沒辦法出去活蹦亂跳地亂跑了。
很快百官就成群地進宮來看望皇帝了,李世民誰也不見,陳文就告訴他們有什么國事、公務都去找長孫無忌,皇帝在養病,不能被打擾。
李世民還堅持寫了份手詔給長孫無忌,說自己頭暈目眩難以支撐,特意囑咐他江山社稷要多多上心,還格外提了一嘴,今年的考功員外郎人選一定要慎重。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