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并不想打擊他們,而是真心希望他們能有所啟發。
于是,她語氣緩和下來,繼續提出更具體的建議:
“幾位老師傅,其實你們的魚塘面積大,本身就是優勢,如果只是想維持現狀,賺個辛苦錢,那現在的模式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想把收益提上去,未必就要盲目縮小規模或者立刻轉型做高端。”
她頓了頓,看到幾人都抬起頭認真聽,才接著說:“關鍵是在‘管理’上下功夫,面積大,管理跟不上,就容易粗放,品質自然上不去,為什么不想著適當增加些人手,把管理做精細呢?”
那個穿中山裝的老頭皺了皺眉,下意識反駁:“增加人手?那不就是增加成本嗎?本來利潤就薄……”
“老師傅,您說的對,會增加成本。”江晚肯定了他的顧慮,但話鋒一轉,“但這叫‘必要投入’。就像種地,你舍不得買好肥料,舍不得間苗除草,莊稼能長好嗎?養魚也是一個道理。”
她打了個比方:“您想,如果您多請一兩個人,專門負責每天割草、投喂輔料、巡查魚塘健康狀況、記錄水質變化,雖然每個月多支出幾千塊工資,但魚的品質提升了,肉質更好了,哪怕價格只比普通市場價每斤高出一兩塊錢,以您幾十畝的產量算下來,這筆賬是不是就劃得來了?甚至可能比現在賺得還多。”
矮胖的王老五忍不住插嘴:“道理是這么個道理,可這高品質的魚,銷路去哪找啊?我們可沒江晚你那么大的門路。”
江晚笑了笑:“銷路可以一步步開拓,一開始不一定非要像我一樣直接對接大公司,可以先從本地的餐廳、生鮮超市做起,讓他們試銷,只要品質穩定過硬,口碑慢慢就打出去了,現在城里人越來越講究吃的東西好不好,是不是生態健康,這就是機會。”
她看向眾人,語氣誠懇:“咱們搞農業養殖的,最容易犯的一個大忌,就是只盯著眼前那點成本,舍不得投入去提升根本——也就是產品的品質,總覺得‘食物嘛,能吃就行’,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大家要吃得更好、更健康,你把食物的‘根本’——品質做好了,它自己就會說話,就會吸引來愿意為好品質付費的顧客,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
她最后總結道:“所以,我的建議是,各位老師傅可以回去好好算筆賬,根據你們魚塘的實際情況,看看增加適量的人力投入,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提升魚品之后,帶來的溢價能不能覆蓋甚至超過增加的成本,如果覺得可行,不妨先劃出一小片區域做個試驗,成功了再推廣,這樣既穩妥,又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那幾個原本還有些抵觸的養殖戶,眼神都亮了起來,開始互相討論起來。
“江晚這話在理啊!老是嫌賺得少,又舍不得投入,那不就是死循環嗎?”
“對啊,請兩個人專門弄草料、看塘子,好像也不是不行……”
“可以先拿十畝塘試試水!看看效果!”
清水村村長見狀,高興地拍手:“這就對了嘛,出來學習就要有學習的樣子,江晚可是把掏心窩子的話都跟大家說了,回去都好好琢磨琢磨!”
飛龍村村長也感慨道:“是啊,以前總想著走捷徑,搞大躍進,結果摔得狠,現在才知道‘慢就是快’,把基礎打牢,把品質做好,才是長遠之計!”
山坳子村的村長雖然不養魚,也深受啟發:“我們村沒魚塘,但這個的思路,對我們搞山林種植也一樣有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粗放管理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