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能有假?周延儒是什么貨色大明報上已經說的清清楚楚了,他就是一個無恥至極之人,其罪惡程度甚至比秦檜和賈似道還要惡心。”王明看著譚玉郎,沉聲說道。
趙文看著下方議論紛紛的眾人,忍不住開口問道:“諸位,你們可曾想過這樣一個事情,那就是周延儒是多少歲入閣的?”
趙文的話如同一片平靜的湖泊上投了一塊石頭一樣,一瞬間就激起了千層浪。
周延儒萬歷二十一年生,二十歲時連中會元、狀元,入閣時年僅三十六歲。
如此年輕的閣老,這在大明歷史上簡直就是前所未見的。
一瞬間,下方的秀才都開始議論紛紛起來。
“周延儒入閣時年僅三十六歲,他是咱們大明朝入閣年齡在最小的內閣閣老。”
“是啊,年僅三十六歲,別說是在大明了,就是縱觀整個歷史,像周延儒這樣的人也不多見啊。”
“呵呵,三十六歲入閣,這里面如果沒有一些貓膩,我是不相信的。”
“對,沒錯,就是。如果沒有一些貓膩,我是不會相信的。三十六歲,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皓首窮經的準備鄉試,可是他周延儒不僅連中兩元,而且還在三十六歲時入了內閣。你們覺得,這可能嗎?”
正所謂文人相輕,就算一個人比自己厲害,可是他們不會承認。
現在的議論的這些秀才就是這個樣子。
同樣是讀書人,都是一個腦袋、兩個眼睛、一張嘴,憑什么你周延儒能在三十六歲時入閣?而我們這些人甚至連一個舉人的功名都拿不下?
這些人寧愿相信這里面有內幕,也不愿意相信是自己的能力不行。
趙文看著議論紛紛的眾人,開口問道:“諸位,這周延儒入閣以來,可曾做過什么有效的事情?從他入閣以來,建奴直接從喜峰口破關而入,肆虐整個京畿之地,他那個時候在干什么?
只會躲在家里,如同老鼠一樣惶惶不可終日。你們說,這樣的內閣閣老,有什么用?
而咱們尊敬的趙文趙總兵呢?他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守備。但是在面對建奴的時候,他不僅沒有退縮,反而還領著士兵在城外對建奴發起進攻。
不僅如此,他還率領手下軍隊直接擊破建奴,將建奴打的大敗。如此偉大的一個總兵,這周延儒竟然都要彈劾。你們說,這周延儒想要干什么?我看他是想重演風波亭舊事。”
趙文看著下方的秀才,臉不紅氣不喘的為自己吹噓著。
但趙文說的并沒有錯,也確實是他將建奴給擊破了。
趙文看著下方的秀才,裝作悲從中來的樣子,悲慟的大呼道:“周延儒是犬儒,他想當秦檜。
可憐那趙文,甚至連著這件事都不知道,就平白無故的被周延儒彈劾。
這趙文是宣鎮總兵,是在大明的北方。而東江鎮皮島在大明的東方,你們說說,這兩個人可能勾結在一起嗎?這都是周延儒嫉妒趙文立下如此大功,存心陷害罷了。
我輩讀書人應該秉承天地正氣,不能讓周延儒這個奸佞殘害忠良。”
趙文一番話說得慷慨悲切,說得下方的這些秀才悲慟不已。
下方的人群中不乏有些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他們聽著趙文的話,仿佛這一切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一個叫做孫銘遠的年輕秀才一臉慷慨悲歌的道:“我輩年輕人應當秉承天地正氣,誓死守護天地正道。”
他振臂一呼,大聲喊道:“國朝養士近三百年,仗義死節就在今日。諸位,明日咱們就上街,去紫禁城扣闕,請陛下斬了周延儒,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同去,同去!”一時之間,整個人群都被調動起來。
趙文看著氣勢洶洶的眾人,雙手往下一壓,開口道:“諸位請聽我說,如果咱們明天就去扣闕的話,勢必會讓周延儒那老東西狗急跳墻。
當年東南礦稅一事,不知道連累了多少豪杰。現在我有一個絕妙的辦法,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事情。”
孫銘遠看著趙文
,緩聲問道:“這位兄臺,你說的是什么辦法?”
“當年張傅的《五人墓碑記》你們可曾聽說過?”趙文看著眾人,緩緩說道。
“《五人墓碑記》我們當然聽過,當年張傅就是因為這個《五人墓碑記》,從而聞名天下。”
“那這樣不就結了,今日這大明報你們覺得怎么樣?那個博雅先生的文章你們覺得怎么樣?”
其實,趙文的目的除過煽動他們之外,就是將他們往報紙上引,畢竟現在這大明報剛剛起步,專職的噴子,不,寫手還是緊缺的厲害。
而宣鎮的這些文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隨時隨地有時間。趙文這件事的主要目的除過煽動京城秀才對周延儒的憎恨之外,就是為自己的大明報招攬專業的寫手。
這樣一來,一部分人在大明報上寫文章噴周延儒,一部分人在京城中游行。雙管齊下之下,就算周延儒的本事再大,也蹦噠不了幾天了。
孫銘遠說道:“博雅先生的文章實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字字見血,句句珠璣,真是一篇好文章。”
當趙文的大明報在京城中流傳開來之后,博雅先生這個名字一起流傳了起來。
僅僅幾天的功夫,博雅先生這個名字就已經成為京城中被提及的次數最多的名字。
不管是什么名,反正已經被人熟知。
從古到今,就沒有人不在乎自己名聲的。
哪怕是后世,有些人為了火,什么辦法都能用出來,更何況是這個時代呢?
如果這個時代有后世的條件的話,估計這些人噴的要比后世厲害多了。
“這弄大明報的人我恰好認識,你們想不想如同張傅和博雅先生一樣,名揚天下?
想不想讓天下人都聽見你們的慷慨悲歌之聲?想不想用畢生所學,為天下蒼生鳴不平?”
趙文看著下方的眾人,語中富含誘惑之意。
可大明的文人就吃這一套,當年的東林黨人為求廷杖,不知道罵過多次皇帝,現在有一個名揚天下的機會,他們如何能不心動?
“你們想一想,如果明天你們去紫禁城扣闕,陛下會知道這件事嗎?周延儒這種奸佞小人定會蒙蔽陛下,你們所做的事情不一定能被陛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