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邦曜走進都察院的大門中,他看著都察院冷落人稀的院子,臉色越來越難看起來。
“我大明還沒有滅亡,一個個的就這么想換一個新主子嗎?簡直連豬狗都不如!”施邦曜站在都察院的大門中,破口大罵。
一個書吏從都察院的一個班房中走了出來,他原本正坐在班房中睡覺,施邦曜的喝罵聲將他驚醒,這才走了出來。
剛剛出來,他就認出了施邦曜。
“大人!”書吏沖著施邦曜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
雖然朝廷的兵馬全都沒了,可是現在京城還沒有被趙文拿下,施邦曜仍是左副都御史,職位要比書吏高上不知道多少。
“人都沒來嗎?”施邦曜看向這個書吏,沉聲問道。
書吏搖搖頭,“大人,沒有,今天早上除過您之外,幾乎沒有一個人來,就連值班的其他書吏,也大都沒來。”
“呵呵,這就是朝廷的官員?一個個都是些吃里扒外的貨色。”施邦曜喝罵幾聲,隨后一甩衣袖,來到了自己的班房中。
當他走進自己的班房后,從班房中的書架上取出幾張宣紙,隨后坐在桌子上寫起了奏折。
沒多長時間,施邦曜就將奏折寫完。
施邦曜寫的奏折是一封關于京城城防的奏折,他在這封奏折中說,如今朝廷最后的兵馬已經全軍覆沒,當務之急就是重新招募兵馬,將京城的城防先防守起來。
雖然施邦曜的這封奏折對于如今的局勢沒有幾乎沒有什么作用,可是,在這種沒有一個人來都察院的情況下,施邦曜能書寫這樣一封奏折,也是難能可貴的。
施邦曜寫完奏折之后,帶著奏折來到了通政司。
通政司是朝廷負責接收奏折的地方。
可是,當施邦曜來到通政司之后,卻發現通政司里面也只剩下了幾個小吏。至于通政司里面的官員,一個都沒有。
施邦曜走出通政司的大門,長出一口氣,一口唾沫吐在了地上。
“都是些什么玩意!”施邦曜暗罵一聲,帶著自己的奏折往皇宮的方向而去。
在請求召見之后,施邦曜在幾個小黃門的帶領下來到了御書房。
此時的崇禎正坐在御書房里面發呆,雖然他面前的桌子上依舊擺了不少奏折,可是他卻沒有任何心思去批閱。
朝廷都到了這一步,崇禎怎么可能還能心平氣和的批閱奏折。
高起潛站在崇禎的旁邊,臉上滿是愁容。
“陛下,施大人來了!”一個小黃門走進了御書房,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之后,對著崇禎說道。
崇禎回過神來,看向小黃門,“讓他進來吧!”
片刻之后,施邦曜走進了御書房。
一番見禮之后,施邦曜將自己奏折拿了出來。
高起潛走了下來,從施邦曜的手中接過奏折,放在了崇禎面前的桌子上。
崇禎拿起施邦曜的奏折,翻看起來。
看了沒多長時間,崇禎將手中的奏折合上,看向施邦曜,“愛卿啊,招募兵馬的事情先別說,朕現在問你,如今京城以及朝中怎么樣了?”
雖然高起潛已經將城中的情況給崇禎說了,可是崇禎想聽聽施邦曜是怎么說的。
施邦曜恭恭敬敬的站在御書房的中央。
“陛下,情況不容樂觀。”施邦曜一臉為難的道。
說實話,施邦曜不想告訴崇禎如今京城和朝中變成什么樣子了,可是現在崇禎問起來,作為臣子的,他又不能不說。
“陛下,臣今天早上來到都察院衙門之后,衙門當中只有臣一個人。至于其他的官員,臣不知道他們去了哪里。
都察院里面的書吏也少的可憐,只剩下幾個年齡大,混日子的。臣寫好奏本之后,原本打算通過通政司送上去的,可是誰成想,通政司里面也沒有人。
所以,臣才不得不自己前來。其他衙門是怎么個情況,臣不是很了解。
再說京城城里,從潰兵進城之后,城中的富戶就打包行李,收拾東西,準備出城。
城門口處的士兵又少,攔不住這些人
。從昨天到現在,估計出城的富戶百姓不下百戶。
如今,京城中很多商鋪客棧都關了門。只有糧店等生活用品店還開著門,只不過,糧價一路飆升,原本糧價不過二兩銀子一石,可是從潰兵進城之后,今天早上的糧價已經飆升到五兩銀子一石,而且還在不斷的上漲中。
臣覺得,糧價很有可能會上漲到十兩銀子一石。
除過糧食之外,棉布、酒、鹽等一些生活用品也在一路飛漲。”施邦曜看著坐在上面的崇禎,開口說道。
崇禎聽著施邦曜的聲音,臉色越來越難看。
高起潛看著崇禎的臉色,已經做好了崇禎發火的準備。
可是,想想當中的怒火并沒有來,迎來的只是一道又一道的嘆息。
“唉,無良奸商,發國難財啊。”崇禎一臉無奈且悲愴的搖搖頭。
雖然他非常看不慣這種現象,可是現在的他已經無計可施了。
“陛下,今天早晨臣出門的時候,聽到了一些聲音。
城中有人傳,說趙賊的宣鎮對于逃過去的百姓非常好,只要去就會收留,只要去了宣鎮,就不用愁吃穿。
城中的青皮流氓也越來越多了起來,五城兵馬司的士兵也沒見了蹤影。
……”
施邦曜訴說著自己一路而來的種種見聞。
崇禎聽著施邦曜的聲音,腦海中涌現出“一副亡國之像”的場景。
崇禎靠在椅子上,腦袋枕著靠背。
他沖著施邦曜擺擺手,“你退下去吧,朕想靜靜!”
看著這個樣子的崇禎,施邦曜也不好說什么,只好退了出去。
走出御書房之后,施邦曜看著灰蒙蒙的天空,長嘆一口氣。
此時的崇禎遠比歷史上還要絕望。
歷史上,雖然李自成縱橫大明北方如同出入無人之境一般,就算兵臨京城城下的時候,大明的半壁江山還在朝廷的手中。
不管能不能將金陵和江南的兵馬調回來,但最起碼那里的消息也能傳過來,崇禎的圣旨也能傳到南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