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東也絕不可能將雙核處理器給打造出來。
用老祖宗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陸總,我們這一次是基于x86開放架構的雙核技術,也請你放心,我們從一開始的嘗試過程中,已經考慮到了未來對多核心的支持,也就是說,我們研究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這一點,樊東有著充足的信心。
而這信心,是來源于新一代雙核處理器的上佳表現。
樊東和他研究團隊,將所有組件都直接連接到cpu,消除系統架構方面的挑戰和瓶頸。
而這一刻誕生的‘炎黃二號’,使用兩個處理器核心直接連接到同一個內核上。
為了解決核心之間的‘通信’問題。
樊東采用了以芯片速度通信的方式。
進一步降低了處理器之間的延遲。
“樊東,處理器的實際性能參數怎么樣?”
“這一點還請陸總放心,每個時鐘周期內所能處理器指令數的總量我們都遙遙領先。”
好一句遙遙領先。
樊東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那可是相當的自信。
那是因為,通過了最終的測試,‘炎黃二號’每個時鐘周期內可執行的單元數相比‘炎黃一號’,增加整整一倍。
這種提升,放在芯片領域。
那是絕對的駭人聽聞。
想想海外那些大廠。
還在為超越‘炎黃一號’所努力著。
結果呢?
他們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錯誤的。
但內核芯片的極限很難再有突破。
雙內核或者是樊東所向往的雙內核,才是芯片領域的‘未來’方向。
試想一下,國外那些研究院和精英們所研究的內容,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就算是絞盡腦汁,付出極大代價超越了‘炎黃一號’的性能又如何?
這提升最多也就是肉眼可見。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