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麥克阿瑟正在為云山戰役而暴怒。
“法克,南棒子第一師是干什么吃的?”
“連一個寧邊地區都守不住?”
麥克阿瑟看著云山的地形圖,傲慢的表情蕩然無存。
“報,第1師在前往云山的路上遭遇伏擊,目前,該師向南撤離……”
“什么?”麥克阿瑟瞪大雙眼。
美軍第1師是美軍陸軍中歷史最悠久,享有“王牌軍”稱號。
在遭遇伏擊后,居然南撤了?
這讓麥克阿瑟有些不敢相信。
麥克阿瑟快速把目光落在球場地區和德川地區。
參謀長立即匯報道:“目前,第8師退集球場地區,第7師撤離到德川地區。”
“根據匯報上來的消息,第七師和第八師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伏擊。”
“并且……”參謀長有些吞吞吐吐。
“有話快說,有屁快放!”
“從交手情況來看,這次的敵人并不像是北棒子。”
“伏擊我們的部隊戰斗素養高,火力兇猛,戰術高超……是一支頑強的部隊。”
“他們采取向敵側后實施迂回結合正面突擊的戰法,集中兵力殲滅我軍在云山、泰川、球場地區的守軍……”
麥克阿瑟拖著腮幫子陷入沉思。
“難不成是毛熊的部隊?”
符合參謀長說的條件,麥克阿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毛熊的部隊。
雖然,毛熊在1937-1941年的“大清洗”。
嚴重摧毀了毛熊的指揮層,約80的高級軍官(如元帥、軍長)被處決或流放。
代之以缺乏實戰經驗的年輕軍官,導致指揮鏈斷裂。
導致開戰1個月內,紅軍損失兵力150萬人、坦克12萬輛、飛機11萬架。
在基輔會戰中甚至出現了“66萬人被合圍殲滅”的慘劇。
德軍兵鋒直逼莫斯科。
此時的紅軍戰斗力處于“歷史低谷”,核心表現為“抵抗意志強但組織能力弱”。
基層士兵雖英勇但缺乏有效指揮,難以形成有體系的防御。
但隨后毛熊快速調整,很快在1944年單次戰役可投入100萬以上兵力、數千輛坦克。
并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戰術。
以“寬正面突破+縱深穿插”戰術快速推進,平均每月推進200公里,讓德軍完全無法抵擋。
在1945年柏林戰役中,毛熊紅軍投入250萬人、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
僅用16天就攻克日耳曼首都。
此時的紅軍戰斗力已達到二戰陸軍的“巔峰水平”。
具備“戰略級攻堅+大縱深合圍”的絕對能力。
此戰術素養是“指揮藝術、兵種協同、戰場應變”的體現。
可以說,這是紅軍對二戰戰術最核心的貢獻。
其本質是“以裝甲部隊為突擊核心,突破敵軍防線后向縱深穿插,分割合圍敵軍主力”。
區別于德軍“閃電戰”側重“快速奇襲”。
毛熊的“大縱深”更強調“規模與持久”。
以炮兵喀秋莎火箭炮群進行30分鐘以上的火力覆蓋,摧毀德軍前沿工事。
同時,步兵在坦克支援下突破第一道防線,為裝甲部隊打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