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
一層薄薄的晨霧如同輕紗般籠罩著東莞。
李湛的七座商務車駛出蓮花小區,匯入街道,
立刻就感受到了一種與往日截然不同的氛圍。
平日里車水馬龍、喧囂不息的長安鎮,此刻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鍵。
許多工廠已經大門緊閉,貼上了春節休假的告示。
街道空曠了許多,
但剩下的車流,卻都帶著一種明確而急切的方向感——出城。
這是一場舉世罕見的、刻在中國人基因里的周期性遷徙。
數以億計的人,如同候鳥,
從他們奮斗的沿海工廠、城市樓宇中飛出,不顧一切地飛回那個被稱為“老家”的巢穴。
車子駛上通往高速的主干道,速度漸漸慢了下來。
前方,是一條由各色車輛組成的、緩慢移動的長龍。
“今天車還真不少。”
大牛握著方向盤,嘀咕了一句。
李湛靠在窗邊,目光投向窗外。
他的黑色奔馳商務車在車流中還算舒適,
但周圍更多的,是各式各樣承載著歸家夢的交通工具。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摩托車大軍”。
一輛輛飽經風霜的男裝摩托,被改造成了移動的堡壘。
車頭掛著沉甸甸的編織袋,后座兩側綁著鼓鼓囊囊的行李箱,
有的甚至橫架著扁擔,挑著鍋碗瓢盆。
騎手們全副武裝,頭盔、厚手套、反光背心,
后座上坐著同樣包裹嚴實的女人,懷里緊緊摟著睡眼惺忪的孩子。
孩子的臉被風吹得通紅,卻依舊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那一輛小小的摩托,幾乎承載了他們全部的家當和一年的收獲,
在寒風中堅定地向著北方、向著西部,任何一個有家的方向駛去。
明知路途遙遠,艱辛無比,但“回家”這兩個字,就是最強的驅動力。
“看著他們,真不容易。”后座的花姐輕聲感嘆,
她管理夜場,見過太多離鄉背井來打工的年輕人,更能體會這份不易。
“再不容易,也得回啊。”
李湛淡淡地說道。
他想起了半年前,自已也是這茫茫人海中的一員,
擠在氣味混雜的長途大巴里,懷揣著對未來的各種期望來到東莞。
除了摩托車,更多的是擠得滿滿當當的長途大巴和小轎車。
大巴的車窗緊閉,隱約能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人頭。
小轎車的后備箱無一例外地高高翹起,里面塞滿了帶給親人的年貨——
整箱的水果、本地的特色糕點、給孩子買的新衣服新玩具。
每一輛車,都是一個濃縮的鄉愁單元。
高速路口,交警在忙碌地疏導交通,設立了臨時的休息點和熱水供應處。
那些騎摩托的歸家人會在這里稍作停留,
喝口熱水,搓搓凍僵的手,然后繼續踏上漫漫征途。
他們的臉上,沒有太多的疲憊,反而洋溢著一種即將到家的期盼和興奮。
“我們中國人啊...”
李湛忽然開口,像是在對車里的人說,又像是在自自語,
“在外面拼死拼活,掙了錢,第一件事就是想看怎么帶回家,怎么讓家里人過個好年。
房子可以租,但年,必須回自已的家里過。”
莉莉和菲菲看著窗外那輛載著一家三口的摩托車消失在車流中,若有所思。
她們從小在小城市里長大,
雖然也體會過春運的擁擠,卻從未如此直觀地感受到這種近乎執念的歸家之情。
小夜依舊沉默,但目光也久久追隨著那些摩托車手的背影。
車子隨著車流,緩慢卻堅定地向前移動。
太陽漸漸升高,驅散了晨霧,金色的陽光灑在這條蜿蜒的歸家之路上。
引擎的轟鳴聲、偶爾的喇叭聲、以及那無聲卻磅礴的思鄉之情,
共同交織成一首獨特的、只屬于中國農歷年末的交響曲。
李湛收回目光,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
他的歸途,比窗外大多數人要舒適得多,但那份對家的渴望,并無二致。
無論在外是龍是蟲,家,永遠是最終的方向。
這條擁堵的路,承載的是億萬中國人最樸素、最堅定的情感——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