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陣營兩支人馬,全都回歸山中。
關于狼族商隊互相截殺之事,也在第一時間報給了楊一笑。
所謂計劃沒有變化快,況且出現這種情況早有預料,所以楊一笑并不失望,劉伯瘟也沒有提議執行軍法。
整個楊氏勢力,再次陷入沉寂,仿佛不問外事,只顧安心發展。
涇縣越來越有繁華跡象……
由于老皇帝的那道圣旨,青州府城改遷變為涇縣,于是府城的各路官員們,全都急不可耐的往這邊搬家。
古人其實也懂房產升值的事,也知道以后的涇縣宅子會很貴,所以最近一段日子,涇縣最火爆的就是宅院買賣。
不管是多破的房子,只要地處于城池中,那么只要房主愿意出售,立馬會被搶購者踏破門檻。
官員買下房子后,立馬開始大拆大建,既然建設,就得用人,故而勞力很是搶手,百姓們多了一份收入。
府城官員搬家來此,必然帶動商賈搬家,而這些達官顯貴的到來,極大的刺激了涇縣消費。
不管在哪個時代,繁華都會吸引人群,如果再加上治安有保障這個因素,那么必然會形成極大的虹吸效應。
所謂聚眾,就是如此。
隨著府城搬遷,達官顯貴到來,附近縣域的百姓也開始行動,紛紛前來涇縣這個新的府城討生活。
漸漸地,不止附近縣域的百姓前來,整個青州的百姓,乃至隔壁州域活不下去的貧民,為了謀取一份安逸生活,開始背井離鄉來此。
短短十來天的時間,竟然出現龐大的移民潮,如果這時代能夠從天空往下看,會發現各地的道路上都有前往涇縣的人。
男人推著獨輪車,女人挑著小扁擔,獨輪車上放著全家的家當,小扁擔里挑著家里的孩子,老人們則是拄著拐杖,全家齊心協力跋涉著。
他們背井離鄉,只為一份生活,由于地處邊境的緣故,每年都要遭受狼族搶掠,所以這些百姓一輩子最渴望的,就是能夠有個安全的地方棲身。
涇縣,新的府城……
正是他們的希望所在……
府城之地,絕對比老家活不下去的情況好,單是安全這一點,就能吸引無數人。
安全,邊境百姓最大的夢想。
由于涇縣升格成為府城的緣故,按照云朝律法可以擁有二十隊駐兵,一隊編制百人,總數達到兩千。并且這兩千兵卒屬于守城兵力,不會占用青州原本的兵馬限額。
而一個州的正式兵馬,按律可以擁有五千到一萬,青州屬于邊境州域,兵馬數量肯定往高了定,所以,正規兵力允許擁有一萬。
所以整個涇縣的駐兵,將會達到一萬兩千人,只要不遭遇戰爭,絕對是安全之地。
這一萬兩千兵,屬于朝廷的兵,軍餉由朝廷下撥,兵甲由朝廷負責,至于掌握兵權的人,則是青州兵馬鎮軍之職。
恰恰,老皇帝把這個職務封賜給了楊一笑。
這也就意味著,楊一笑麾下突然多出一股兵力,名義上屬于朝廷,但是兵權在他手里。
只要他沒有宣布造反,那么云朝就得給他撥錢,原因是這一萬兩千兵馬屬于鎮州之兵,不但鎮州而且還負責防御狼族的入侵,所以必須由朝廷出錢,負責供養這一支兵馬。
在古代,萬人大軍不是隨便說說的詞,哪怕全是戰力最為普通的步卒,一旦駐扎某地也會讓百姓感覺無比安心。
況且,青州這一萬兩千兵力并不普通。
自古以來,邊軍都是出了名的能打,雖然云朝的吏治已經糜爛,雖然軍隊里面也滋生各種貪污,但是青州畢竟和草原接壤,鎮州的兵馬豈能沒有戰斗力。
……
由于萬人大軍的駐扎,涇縣越發吸引百姓,隨著大股大股的移民潮,小小縣城已經不堪重負。
漸漸的,城外開始有人搭棚子,這是遷徙的百姓因為沒錢在城中落腳,所以就地安家搭個棚子居住。
任何事情一旦有人干,必然會出現效仿者,當城外出現第一個棚子的時候,仿佛如同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
百姓不斷涌入!
棚子不斷增加!
從縣城到楊家村,路途差不多二十里,而這二十里的地域上,處處可見臨時搭建的小房子。
由此可見,遷徙來此的人數真是龐大啊。
如今的涇縣衙門,已經升格為府城衙門,各個官員全都忙的焦頭爛額,下面辦事的小吏更是跑斷了腿。
最累人的就是統計之事……
每天,小吏們早早就得出門,奔走涇縣和楊家村之間,登記造冊新來的遷徙者,一忙就是一天,黑燈瞎火才回家。
然而忙忙碌碌一天,第二天又得趕緊出門,再次去登記造冊,因為一夜之間又來了很多遷徙者。
而隨著小吏們的統計,累加起來的數字飛速暴增,那暴增的數字之快,讓官員們全都咋舌。
一萬人……
三萬人……
五萬人……
十萬人……
當遷徙人潮終于開始消退,漸漸不再出現新的增長時,整個涇縣涌入的百姓,人口數量已經突破十五萬。
嚇人啊!
十五萬!
涇縣原本有民三萬,后來江淮流民四萬,再后來應州被狼族屠殺,又有躲避兵災逃來的三四萬。
這所有的人口,匯聚成龐大數字,竟然達到二十五萬人,匯聚在了一縣之地。
有官員開始恐慌,擔心會出現問題,于是連續提出建議,意圖驅趕遷徙的百姓。
但是這些官員很快發現,大家的建議全都被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