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之后,九月重陽。
號稱中原詩仙的已經很久不曾寫詩,然而今日又有詩篇問世并且傳唱天下。
一首勸學詩,寫給天下貧寒之家的孩子,謂之曰,壯哉少年郎。
另一首則是重陽祝詞,預祝所有士子順利登科!
洪武三年恩科,終于正式開始!
一輪大日沖天起,照破山河萬里紅,大唐五道九十州五百七十余個縣域,所有科場在辰時一刻準時打開大門。
各地科場,人頭密集。
小童們略顯拘謹,少年們下意識攥拳,另有一些因為貧窮無法送禮導致多年不中的中年讀書人,則是在長吁短嘆之中流露出對于恩科的無比期待。
越是貧寒疾苦,越知上進之難,所以在即將開考之時,緊張情緒在所難免。
要開考了。
不管成功失敗,從此命運不同……
忽然,人群中輕呼一聲,語氣帶著緊張,更多則是期待,道:“大家快看,監督的考官出來了!”
頓時,所有參考的士子目光聚集,只感覺自己的心口砰砰亂跳,有種難以壓制的興奮和慌張。
興奮是因為激動,慌張是因為忐忑!
畢竟全是貧寒之家的出身啊,讀書的機會根本沒法和士族相比,甚至,他們的讀書不能稱之為讀書。
在古代,富家子弟讀書乃是全副身心,不需要干活勞作,有厚實的家業支撐。
然而貧寒之家的讀書,則是全家勒緊褲腰帶,也許是爹娘從嘴里省出糧食,賣掉給孩子購買書本,也許是妻子熬夜織布,一文錢一文錢的供養丈夫。
并且,窮家讀書人自己也得干活,孩子幫爹娘,丈夫幫妻子,唯有勉強保證不餓死的前提下,才能擠出一點時間去用心的苦讀。
所以如果和士族學子相比,貧寒讀書人的學識肯定極差,倘若共同參加科舉,即使吏治清明但是窮人仍舊很難考中,原因很簡單,他們考不過士族子弟。
很多窮苦讀書人可能只讀過一兩本書,甚至他們很少有機會用毛筆寫字,筆墨紙硯乃是很大的花銷,窮人只能用樹枝在土地上練習。
然而不論如何,大唐皇帝給了機會。
天下貧寒之家,單獨參加恩科。
“不知道題目難不難?”
“我會不會考不中?”
許多年齡較小的孩子,臉蛋上難以抑制忐忑,而在緊張的情緒之中,腦海中忽然浮現出父親母親殷切期盼的容顏。
……
這里是江北道的鹽州,考場設在一個正在建設的鎮子上。
說是鎮子,其實尚未脫離村莊范疇,只見村間百姓來往穿梭,偶爾有耕牛在哞哞叫喚,仿佛是在給應考的學子們送上鼓舞,又似乎要讓孩子們置身于自家鄉村的環境。
由于鎮子正在建設,因此到處都是磚石,許多紅磚小院已經建成,而在鎮子中央矗立著最引人注目的幾處建筑。
一座是用于鎮令辦公的鎮府衙門……
一座是占地足有三十畝的鎮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