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想要弄出正兒八經的制片人中心制,那不夸張的說得扛起光電局的責任,重塑國內整個影視生態才可以。
除非陳元能跟尤里一樣能心靈操控,否則利益牽扯如此巨大復雜,神仙老子來了都難完成。
國內的電影模式師從老毛子的導演中心制,一直強調的是導演的藝術權威。
即便93年打破統購統銷,但導演中心制已成行業慣性。
第五代導演如老謀子,陳楷哥等人憑借國際聲譽和個人品牌壟斷資源,又進一步鞏固了導演話語權。
國內的影視投資者也更傾向押注名導,制片人是個什么職位估計有人都沒聽說過。
2010年后大量熱錢涌入影視業,資本跑通了‘流量明星+粉絲經濟’模式,導致資本更依賴導演、明星而非制片人把控質量。
國內也相當缺乏兼具藝術鑒賞力與商業運營能力的職業制片人。
多數制片人出身金融或行政背景,創作干預能力弱,常淪為融資工具或掛名職務,實際決策權常常被投資方或導演架空。
觀眾和媒體也習慣將電影視為導演個人作品,強化導演的文化權威。
藝術電影節,如戛納、柏林以導演為評獎單元,進一步抬高導演地位。
在這個過程也出現了一些諸如徐光頭,趙燕子等明星轉型的制片人,但他們能成功更多依賴個人影響力而非專業制片能力。
不過制片人中心制并非一直沒能在國內生根發芽,國內電視產業自己玩死自己后,愛優騰一統天下,就采取了制片人中心制。
因為這樣的模式與互聯網公司管理項目的架構天然吻合,視頻網站尋找自己信得過的制片人,然后制片人拉起隊伍操盤項目。
但沒學到好萊塢制片人中心制的精髓,弊端卻學了個十足十。
網劇的畫質,服裝道具是越來越精良了,但整體劇集的質感卻比十幾二十年前的劇差太多。
而且一個題材火了,馬上有許多跟風之作冒出來搶流量熱度。
當下現況是投資方都更愿意選擇信任導演,演員與經紀人都更愿意跟導演合作,編劇更愿意直接跟導演溝通。
制片人,制片人是哪根蔥?
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導演相比于制片人更能得到創作、演員、資金等方面的信任。
制片人沒有任何得到鍛煉的機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制片人深度的參與項目,也就不會有制片人成長起來。
所以說想要靠譜的人才,最靠譜的方法還是得自己培養。
陳元決定多對自己公司員工留意觀察,找到那些腦子活絡,溝通能力強的人進行培養。
也不能光說不練,從易到難讓他們去操持不同的項目,培養出元宇宙的嫡系管理人才。
當然也不光是重視制片人人才,
編劇,導演,攝影,美術等等崗位的所有員工,陳元可以通過布置任務,用面對面傳輸傳過去合適的靈感點子,
瞧瞧哪些人才可以借此創作出好作品,哪些庸才給了超前的點子也是廢物一個,用這種高效方法為元宇宙篩選培養人才骨干。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