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揮汗如雨,清理著倒塌的窯口,疏通煙道。后生們奮力挖取著優質陶土,堆成小山。
破損的窯爐在老匠的巧手下,用特調的耐火泥快速修補彌合。
“快,備柴火,陰干泥坯!”秦大壯聲音透著急切。
他們要在最短時間內重燃爐火,這不僅關乎日后更大規模的磚瓦燒制來加固圍墻、建造磚房,更是重啟陶器制造的關鍵一步。
——沒有陶罐,如何大規模存糧儲水?沒有磚塊,沒有瓦片,如何維持軍堡擴建后的防御力?
這重啟的窯火,是維持長久戰斗力的生命線。
而堡外的荒野上,開墾與建設同樣如火如荼。壯勞力在經驗豐富的老工匠指揮下,分工協作。
“流民新區”:緊貼峭壁的“葫蘆口”地形處,地面被一遍遍潑水、夯實。
一排排簡陋但實用的窩棚正以驚人的速度搭建起來。
這不僅是安置點,更是秦猛苦心設計的前沿緩沖區和預警點。
窩棚本身結構巧妙,方便撤離,而其位置使得游騎無法輕易包抄堡壘側翼,形成“栓住口袋嘴”的關鍵屏障。
奔騰的南河水此時也變得珍貴。
河灘旁,硬如鋼鐵的凍土被漢子們用大錘和鐵釬艱難地開鑿、撬動。
雜樹根被刨出,石頭被搬走。
當那飽含腐殖質、近乎黑褐色的肥沃土壤顯露出來時,引來無數期盼的目光。
一個須發花白的老農蹲在剛開出的地頭,抓了一把土在手,仔細捻開,嗅了嗅,又舔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