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場上,人聲喧鬧。
    眾人朝聲音來源方向看去。
    只見人群里,走出來一個皮膚黝黑,身材魁梧的漢子。
    正是開墾隊的李懷林。
    一直在一線工作,任勞任怨,力氣大得很,張寶山對他印象很深。
    村民們也對他比較服氣。
    “張隊長,我得說句公道話!”李懷林粗聲道,“咱們現在剛春播種結束,正是追肥的時間。現在你倒要抽人去搞培訓,這不是浪費時間么?”
    臺下響起竊竊私語。
    幾個村民交換著眼神,議論著。
    雖然聽不清,但看得出,他們認同李懷林的話。
    在這年代的觀念中。
    鋤頭和犁耙才是正經事。
    書本,機器,都是些不務正業的活。
    張寶山沒有立刻反駁。
    他招了招手,示意李懷林來臺上。
    而后,從褲兜里摸出一張紙。
    “李懷林,周先生跟你說,我們村預計糧食產量是多少?”
    “五百二十斤。”李懷林挺起胸膛。
    一直奮戰在一線,這目標簡直像口號一樣,印在了他心里。
    張寶山點點頭。
    接著又問道:“那你知道這是怎么算出來的嗎?”
    李懷林眉頭直皺,答不上來,嘟囔道:“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張寶山把紙拿了出來。
    “同樣的地,按照原先的種子方法,只能產出糧食三百八十斤左右。”
    他把紙遞給李懷林,后者直擺手,表示看不懂。
    張寶山笑道:“你知道為什么,會多出一百多斤不?”
    李懷林自然是答不上來,他又掃視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