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說“大人話”
跟自己的孩子說話,絕大多數父母都是說兒童語,或者說是兒語,比如經常對孩子講:“這是車車”、“那是狗狗”、“狗狗好可愛”、“抱抱”、“吃飯飯”、“寶貝兒乖乖”……
陳柏達先生翻譯的《如何促進兒童的智能發展》一書里強調,父母跟孩子講話一定不要說兒語,一定要把主詞、述詞講清楚,并且指出外國人教小孩并不使用重疊語。
雖然王則敏并沒有看過陳先生翻譯的這本書,但是他的確是像書上說的那樣做的,也是從來對孩子不講兒語、不講重疊語,都是直接用大人語:“公共汽車”、“這是推土機”、“這是出租汽車”、“它叫哈巴狗”……只要王則敏知道,他就一定告訴孩子正確的名字,而不使用含糊籠統的重疊語。
為什么不使用重疊語呢?王則敏說,那是因為孩子學語時都是在模仿大人的口氣和聲調。為什么孩子會叫“爸爸”、“媽媽”呢?因為從孩子出生以后,媽媽都會抱著孩子,不斷地對他說:“叫媽媽!媽媽!媽媽!……”在孩子沒叫媽媽之前,不知她已經叫過幾千幾百次了,孩子當然會叫媽媽了!
王則敏又說,為什么客家孩子講的是客家話,臺灣孩子講的是臺灣話,廣東孩子講的是粵語呢?事實非常明顯,孩子幾個月大就會模仿大人的嘴型、聲調,而且模仿能力相當強!既然我們知道孩子會模仿,為什么不用“正確的語”讓他模仿,而要用兒語或重疊語讓他模仿呢?
或許有人認為,兒語、重疊語孩子學起來容易,也學得快些。但王則敏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就算兒語、重疊語孩子學得快些,那也沒有什么用。因為等孩子到了一歲多、兩歲多或者更大一點,他會清楚地講話了,他必須再用頭腦把那些重疊語拋棄,重新再學習一次。以“車車”為例,以前一視同仁的“車車”,現在突然間有了“公共汽車”、“腳踏車”、“機車”、“推土機”……等等的區別,他必須再重新學習起,也就是說以前所學的完全無效了!他問:這算是學得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