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我自制;太虛大師的“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稱我為菩薩”,這是太虛大師的自制。
佛教里的晚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是要我們對時間的自制;過堂用齋時“大眾聞磬聲,各正念”,這是對思想的自制。《佛遺教經》的“如蜂采蜜,但取其味,不損色香”,這是要我們對飲食的自制;《普賢警眾偈》的“當勤精進,如救頭然”,這是要我們對于懈怠的自制。古德的“衣不重裘,脅不著席”,這是對生活的自制;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別人人格的尊重、以防傷人的自制。
盤頭達多能自制自己不好強,甘愿拜在弟子鳩摩羅什門下,故能留下“大小乘互為師”的美談。
《三國演義》里,張飛知道自己易怒的性格,在戰勝嚴顏時特地下座禮遇,終于感動嚴顏心悅誠服地投降。《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因為知道自己沖動的脾氣,所以一直自制,聽大哥宋江的指示,因此也能跟隨宋江出入各種的場合。
古今的名人在墻壁上懸掛對聯,或者在案桌邊書寫座右銘,都是為了自我自制。我們要用忍耐來自制,我們要用智慧來自制,我們要用戒法來自制,我們要用修養來自制。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因為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爆發力,
自己的心性里,多少的貪瞋癡,所以要靠自制力。有了自制力,
才能降服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歸本性!
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節制,自制不是要求別人如何改變。禪門里的“照顧自己”、“照顧腳下”、“觀照自心”、“看清念頭”,都是自制。
自制,說時容易,用時很難,所以一般人“講時似悟,對境生迷”。當境界忤逆不順的時候,什么是義理人情,什么是是非道理,一概都拋諸腦后,此即由于未能養成自制的功力也!
人,受苦受難的時候比較容易自制;人,受氣受惱的時候往往就難以自制了。自制,不是在平時閑居的心情;自制,是面臨侮辱、委屈、傷害的時候,能夠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尤其處在今日聲色犬馬的社會,人我利害沖突之中,面臨一切橫逆的境界,我們更需要自制呀!
綜上觀之,自制對我們的人格、道德之圓滿,其關系可以說不為不重啊!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