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舍為得
“舍得”、“舍得”,以“舍”為“得”!這其中的因、緣、果之關系,如果我們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里,沒有播種(舍),哪里有收成(得)?對于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么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回你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關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
他怎么肯“舍”給人,怎么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有的人心中只有貪瞋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瞋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么,就會“得”什么,這是必然的因果。
中國民間有一個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給人,卻反而家財萬貫,可惜他的兒女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世之后,兒子掌權,千方百計地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后天災人禍,家遭不幸,反而一無所有。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如天壤之別,所以“以舍為得”,誠信然也!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樹,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果千千萬萬。所以我們在世間,
希望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眷屬和諧、名譽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先要問:你有播下春時種嗎?否則秋天怎么會有收成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