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泰然
死亡是歷來人們忌諱談論的問題,但是時代的進步,“生死學”已經成為熱門的話題。其實,人間最大的問題,一是“生”的問題,二是“死”的問題。
生要居處,死要去處。有的人為生辛苦,有的人為死掛念。佛學就是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你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你死的問題。只是因為人有“隔陰之迷”,換了一個身體就不知道前生后世,因此自古以來對生死茫然無知,成為天下最難解決的問題。
其實,人之生也,必定會死;人之死后,還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環形的鐘表,如圓形的器皿,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生死只是一個循環而已,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也不是開始,收也不是結束,開始中有結束,結束中有開始。
在佛門里,有許多的大德高僧,他們對于死亡的看法,認為生要歡歡喜喜而來,死也要歡歡喜喜而去。因為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無有休止啊!
從歷史上看一些禪者,有的田園荷鋤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終;有的吹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東門西門,向親友告假而去。所謂“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來來去去,根本就不用掛懷。正如衣服破舊了,要換一套新衣;房屋損壞了,要換一間新屋。連老舊的汽車都要淘汰更新,何況人的身體老邁了,怎能不重換一個身體呢?
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fra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