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
肢體語,是演講者要表達他講說的內容,用手勢、用表情、用姿態,幫助其說明,增加效果,這才叫做“肢體語”。把打架、沖突、斗爭,說為“肢體語”,是此一詞句的不幸遭遇。
說到“肢體語”,例如保力達的廣告圖片,一個身體雄壯的人,雙拳緊握,表示喝了保力達就會身強體壯,孔武有力。有時候逢到競選期間,候選人發表政見,被廣大的群眾包圍,講話聲音不易傳達,他就豎起兩根指頭,表示勝利。有時候在一場講演中,對大眾兩手一攤,表示無可奈何!有時用手擺在眼睛上,表示要仔細觀察;有時候雙手插腰,表示老大,表示自己蓄勢待發;有時候捶胸頓足,是表示生氣;有時候手心向外一推,是表示拒絕;這不都是“肢體語”嗎?
所謂“肢體語”,應該像宗教,都是一種善心美意的傳達。例如佛教的合掌、問訊、頂禮、圍繞、各種手印,都是表示禮貌、尊敬。甚至佛教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也是用身體代表他的威儀。尤其有趣的是禪師們,你問他什么是道?他豎起一根指頭;你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他拂一搖;你問他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他畫個大圓圈。佛陀用拈花表達他對大迦葉的說法;觀世音用楊枝表示對世人的救苦;阿彌陀佛雙手垂下,表示接引;文殊菩薩腿子一翹,表示自在。
除了佛教以外,像天主教吻戒指、吻腳,以及東西方社會各有不同的禮節,如用舉帽、握手、擁抱、吻頰、貼臉、貼鼻來表示友好。但是這許多動作在一些不同文化的人士看來,都有一些不習慣。
另外,少數民族如高山族的原住民同胞,他們用勾腳表示相見歡,用擊掌表示同志,用鼓掌表示歡迎,甚至在肢體上畫上許多圖案,表示美麗、英勇等。
肢體語有好多種類,聾啞人士靠手語傳達心意,這是最美的肢體語。甚至動物中,鵝媽媽也用“肢體語”,透過咬警察褲管尋求協助,終于救了鵝寶寶。其他再如舞蹈、體操、武術等,都是動作優雅的肢體語。有的青年男女也用眉目傳情,用微笑表示首肯,用“猶抱琵琶半遮面”表示害羞,用杏眼圓睜表示生氣。
不管以上各種的“肢體語”如何,都有藝術,都有內涵,都能讓大家接受。唯有用拳打腳踢謂之為“肢體語”,甚是不雅。所以希望我媒體各界,用語不能不慎。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