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
口“舌”是人們說話時,不可缺少的器官,因此口“舌”可以興邦,也可以滅國。
為眾人服務的民意代表,我們稱其為人民的“喉舌”;三國時,孔明先生在東吳,即以“舌戰”實現他三分天下的政治理論;佛教中,我們以“舌燦蓮花”來形容將佛法講得精辟深入的法師;當釋迦牟尼佛說出極樂世界的景象時,十方無量諸佛即出“廣長舌相”,證實釋迦牟尼佛所無虛。
學生在課堂上愛講話,就是“多舌”;婦女話太多,就說是“長舌”;一些喜歡張家長李家短的人,就是“兩舌”;佛教中,多的人稱為“饒舌”;如果一場會議,大家都不開口時,我們就需要有人“七嘴八舌”了。
七嘴八舌,就是讓大家無拘無束地自由討論,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在這種侃侃而談,暢所欲的討論空間,可以從中聽到不同的見解,可以讓大家學習表達的能力。
所以一場七嘴八舌的會議,不但可以讓沉悶的氣氛變得熱烈,還可以讓平常羞于開口的人,勇于表達;一對冷戰中的朋友,如果有人七嘴八舌的撮合,如此便可以打破彼此的僵局,讓其重修舊好;一件事情的得失,大家可以把不開心或歡喜的事情說出來,如此除了可以了解別人的感受,還可以作為日后處事的方針;一場同學會,大家可以七嘴八舌地談談創業心得,以及未來計劃,如此可以聯絡感情,還可以聽聽別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