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里也有以騎馬來比喻教育:上等的馬,只要有人坐上去,它自己就知道要走;二等的馬,需要揚鞭才能了解要上路;普通的馬,就必須用鞭子打在其身才會跑;劣等的馬,即使你鞭打它,它不但不跑,反而睡在地上。
中國的教育一向是“嚴師出高徒”、“師嚴而道尊”,我們到寺院參拜時,看到拿著寶杵的韋陀,與滿臉笑容的彌勒。不論是韋陀的寶杵,或是彌勒的笑容,都是在說明對眾生的教育,有時會給你以力的折服;有時會給你用愛的呵護,就如同父母教育子女有“父嚴母慈”的方法。
西方人的教育,在嬰兒期一兩歲時,父母就讓他睡在露天的地方,或者將他丟入游泳池里,訓練其求生的能力,即使長大,到了青少年時期,也是讓其打工、洗車、掃地、端盤子,訓練其自食其力的能力,這不是父母不愛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經得起風霜雨雪的考驗,才能成為有用之材。
俗語說:“棒下出孝子”,又說:“慣養無孝子”,這就是棒喝的教育。沒有嚴厲和慈悲的父母,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子女,沒有棒喝的手段,弟子也難成大器。棒喝體罰不是不好,而是要看他是不是材料。反之,別人是要呵護你,還是要對你棒喝呢?就端看你給人的評價而定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