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
人類透過語來表情達意,有的人慷慨陳詞,有的人幽默風趣,這都是語運用得巧妙;然而有的人說話不當,禍從口出,這就患了語上的錯誤。
在很多的語表達形式當中,“歇后語”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特殊語,從古代就在中國流傳甚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民族特色。
所謂“歇后語”,就是借用別的詞語、典故,說出所要表達的意思,亦即所謂的“意有所指”、“意在外”。因為歇后語大都“歇”去后半句,只要說出前半段,聞者即能領會其意,因此而得名。
例如:商場上訂定契約,彼此條件談不攏,就說“四兩棉花”—“免談”(免彈)。有的人講話沒有重點,讓人不知所云,不解其所說何來,就說他講話如“丈二金剛”,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自己沒有條件,又愛吹牛講大話,別人就會譏諷他“吊死鬼擦粉”—“死要臉”,或說他“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歇后語不是很傷人,也不用引經據典,但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收畫龍點睛之效,別有韻味。中國民間從古以來就流傳很多的歇后語,如:
刷子掉毛—有板有眼
土地公放屁—神氣什么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王二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
心剛學飛的鳥兒—不知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