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起
我們走進百貨公司,看到琳瑯滿目的貨品,心中常會慨嘆“買不起”;平時經過大街小巷,看到高入云霄的大樓,或是美輪美奐的洋房別墅,心中好生羨慕,但是多數人也是“住不起”。菜市場里各類搶先出產的新鮮果菜,心里雖然想買,但是實在“吃不起”;服裝店里各款名牌衣服,雖然適合自己的身材,然而也是“穿不起”。平時就要好好保健身體,一旦生病了,昂貴的醫療費用實在“病不起”;看到別人養寵物,小貓小狗真是可愛,但是想到每日多出的開支也只得放棄,因為“養不起”。
出國留學,明知那一所是世界名校,只是自己“讀不起”;創業時,看到才干能力俱佳的人,也是只有惋惜“雇不起”。看到青年男女出雙入對,卿卿我我,想到自己還是光棍一個,因為“娶不起”;看到為非作歹的壞人,只有自己躲避,因為“得罪不起”。
賢能的人對我“看不起”;不健全的人,我也“瞧不起”。爭執的時候,偶爾我也會勝利,但是內心感到有愧,覺得“贏不起”;有時候失敗了,內心也會無比懊惱,這是我“輸不起”。自己只有一項比較良好的習慣,和人相處時,別人的熱誠招呼、厚待、護持、關愛,覺得實在“對不起”。
在很多的“當不起”、“扶不起”、“禁不起”、“受不起”之中,古今大多數的人都還有一個“死不起”。古人重禮,對親人死后的埋葬,所費“花不起”,有時只得“賣身葬親”,或是借貸來處理親人死后的債務。可以說,除了富貴人家之外,死的艱難,“死不起”的感受,不光是死者畏懼、恐怖死亡,對人生之最后一副“死不起”的樣子,就是活著的人,也為了張羅、處理后事,而感到“負擔不起”。
現在社會進步,科技發達,人民的福利優厚,除了公務人員生兒育女時有津貼補助以外,一般學子讀書上學,有各種獎學金、助學貸款;青年創業有補助辦法,甚至生病了,都有醫療保險。唯獨死亡,除了因公殉職可以得到撫恤以外,一般大眾真是“死不起”。
人一有了疾病,除了住院、醫療費用之外,萬一死了,棺木、殯葬、壽衣、福地,甚至誦經超度、進塔安位……這一筆龐大的費用,不是一個普通家庭所能負擔。所幸現代人類思想開通,對喪葬辦法除以往的土葬外,還有求其簡單的火葬、海葬、樹葬、花葬等。在生時貪圖擁有、極力聚集,但是死后還要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何意義?所以現在有些社會人士興起了一個新的行業—“生前契約”,又叫“預約未來”,也就是由自己生前就把后事安排妥當。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死亡人數大約有五十萬人,一人平均五十萬元的后事費用,全臺灣一年所費約需二百五十億元,所以大家都想從死人身上賺一筆。但是死亡是悲苦的事,希望一些從事殯葬行業的慈悲人士,在這種時候能多多發心護持貧戶喪家,不可以趁勢想要再撈一筆,否則將會制造更多“死不起”的人間悲苦,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