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不吃苦,就不能做佛祖。”自古的偉人圣賢,哪一個不是從苦難中慢慢奮斗成功的?佛陀的六年苦行;達摩的九年苦苦面壁;王寶釧經過十八年苦守寒窯,才能為人記憶;蘇秦懸梁刺股,苦學有成,才能為人所稱道;孫中山一生的辛苦,半生的奔走,才能創造民國;王冕窮困中不忘苦學,才能成功。少林寺僧不經過苦練,哪里能成功?所以,苦是人生的增上緣。
佛教并不提倡吃苦,即以修行而,認為樂行太過熱烘烘,苦行太過冷冰冰,所以在苦樂之間,佛教倡導中道。當樂的時候應該要節制,不能樂極生悲;當苦的時候,應該要面對苦難,百折不撓,沖過苦關,前途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個人的成就,常常都是從血汗、辛苦、委屈、忍耐、受苦中,點滴累積而成。正如松柏必須受得了霜寒,才能長青;寒梅必須經得起冰雪,才能吐露芬芳!
“偉大”,是多少辛苦和努力換來的贊美詞,所以,吃苦就是吃補,誠信然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