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靜
往昔,迎神賽會的時候,總見有幾位大漢,手拿“回避”、“肅靜”的牌子,用以告示路人,切莫嘈雜擾嚷。
到了現代的文明社會,也都強調“輕聲”是文明的象征,到處注重“肅靜”的生活空間。例如乘坐飛機、火車時,也要看這個車廂安不安靜;甚至公共場所里,也都到處懸掛著“肅靜”的牌子,以免群眾擾亂喧嘩。
一場電影演出前,先叫你要“肅靜”;一場集會開始前,也是叫你要靜穆。一些人外出旅行,并非為了欣賞風景,也非為了追逐熱鬧,而是為了遠離塵囂,享受一下大自然寧靜的氣氛。
寧靜、肅穆,是現代人追求的生活品質;身為現代人也要有現代人的素養,舉凡在公共場合,大眾集會的時候,乃至一場講演進行當中,千萬不要任意走動,也不要吱吱喳喳,大家要肅靜,這是聽講的條件,也是對講者的尊敬與禮貌。甚至一場會議,任何一個人發,大家也都要專心聆聽,不可私自對談,不可竊竊私語。
有人說,中國人最不重視公共禮儀,例如宴會時,本來自有招待人員迎賓入席,就是不希望宴會廳中有人穿來插去,嬉鬧喧嘩。但是中國人就是無視于這些禮儀,就愛彼此寒暄,一點都不寧靜,所以大家都批評說,最不愛寧靜的就是中國人。
在家里,如果有讀書的兒女,他也都要到其他的場所去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念書,以遠離家庭的喧囂吵鬧。即連學者寫一篇文章、報告,他也要找一個寧靜的地方才能完成,可見得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是聲音。聲音、聲音,肅靜多么地難找呀!
有一群旅行者到一個名山寶剎參觀,卻一直開放著隨身帶來的收音電唱機。寺中人員上前勸導說:“朋友,你們來此不就是希望獲得一點寧靜的氣氛嗎?你開著電唱機,連在這種地方都要用聲音來麻痹自己,完全沒有一刻的寧靜,怎么能生出智慧來呢?”
誠哉斯!儒家也說:“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沒有肅靜,那里有安寧呢?所謂“寧靜致遠”,佛教也講究寂靜;靜,才能擁有禪心,才能通達,才能和圣賢交流,所以靜默是一種涅槃的境界,唯有靜,才是最大的享受!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