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的重要
佛教把人稱為“眾生”,意謂“眾緣和合而生”。世間上沒有個人單獨存在的時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眾相互依存,有了大眾的因緣成就,個人才能存活。
如果沒有人民,沒有大眾,就不能成其為國。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也是要靠全國人民的“萬眾歸心”,才能“眾志成城”;假如國家的領袖,甚至一個團體的領導人,不能獲得“眾望所歸”,他就不能領導一方。就如《雍正王朝》劇中的一句話:“得民心者,可得天下也!”
眾,實在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意思。像“眾生平等”、“以眾為我”、“大眾第一”,都是說明有了“眾”,就能“眾擎易舉”,就能如佛經所云:任何一個法會,任何一個事業,都需要“眾成就”。
世間上,居高位的人,都是“得有眾望”的人,才能為眾所推舉;就如月亮高掛在天上,也是要靠“眾星拱月”。就拿音樂來說吧!音樂也是要有“眾樂齊奏”的和聲,才會動聽。
但是,重要的是,人也不能成為“眾矢之的”,不能為眾人所棄。大眾能成就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大眾也能推倒一個國家、一個政權。所以古代為政者,都是以眾人所需為需,以眾人所要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