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茅盾之母陳愛珠:循循善誘育巨匠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在家鄉有“女丈夫”之稱,她是一個非常通達事理的母親,一個偉大而堅毅的女性。茅盾能在青少年時代就走上積極的人生道路,能夠成為一代文壇巨匠,成就一番事業,與其母親的教育和愛護是分不開的。茅盾曾無比自豪地宣稱:“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她不但是茅盾兄弟的嚴師慈母,也是現代父母學習的榜樣。
茅盾(1896-1981)),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后,茅盾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國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輾轉于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和《鍛煉》等。建國之后,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并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擔任《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著作編為《茅盾全集》四十卷。
早期熏陶很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成就。而如何培養下一代的關鍵,則在于準確地發現下一代的天賦和對孩子進行早期的熏陶。嬰兒呱呱墜地,先天的優勢和缺陷都已注定,無法更改,但那只是很小程度上起作用。隨著環境的影響,后天的栽培則使得孩子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個體差異。
揚·阿姆斯·夸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播到很多國家,影響深遠。他是世界上較早提出早期教育觀點的人。他在1632年曾專門為父母們寫下一本關于早期教育的書《母育學校》,充分表述了他在這方面的主張和做法。
夸美紐斯在書中提到:“如果要使一個嫩芽變成一棵樹就需要培植,澆水,籬圍保護并且以支柱把它撐起……”他還說:“上帝既已將這種責任交拖給父母,他們就應明智地承擔起來并應備加勤勉地把一切屬于知識和敬畏上帝的事灌輸到兒童們柔弱的心靈之中……”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也表明,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在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因此,在早期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要等到孩子該上學時才考慮這個問題,那時學習的關鍵期早就過了。
茅盾幼年時,父母就商量給兒子啟蒙教育。當時,茅盾家里設有家塾。茅盾的三個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幾個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書不認真,有時學生來了,他自己卻去會友或打牌。父母擔心茅盾進家塾,得不到嚴格訓練,會養成不良習慣,便決定自己來教兒子。
他們挑選了上海澄衷學堂的《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為教材,還根據《史鑒節要》用文編成一節一節的歌訣作為歷史讀本,由茅盾母親施教。每當母親講述歷史故事或中國古典小說時,茅盾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些早期的熏陶,對茅盾形象思維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母親開明、通達、關心國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潤著茅盾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