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天,二女兒已在國外,大女兒和三女兒也都馬上要走了。可是,今后他們該怎樣聯絡呢?打電話太貴了,寫信又顯得太慢。三女兒天昭就建議互發電子郵件,孩子就手把手地教媽媽,就像當年媽媽教自己算術題一樣。孩子們教得很認真耐心,小心翼翼地怕傷了媽媽的自尊。
在與孩子學電腦的過程中,媽媽也像當年做算術題的孩子,刨根究底地問著問題。孩子們與媽媽時不時地會哈哈大笑起來,她們是那樣的默契和愉快。
除了提倡對孩子“愛得適度”,曲寶琴還有一個著名的觀點,那就是:“愛孩于但更要愛自己”。她說,這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它與你全心全意愛孩子并不矛盾,相反它是家庭關系真實和諧的必要條件,尤其是當孩子成人之后。
曲寶琴認為,有些母親過分地愛孩子,除了母性本來的犧牲傾向,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很多女性在當了媽媽之后,太急于放棄自己,放棄自己的其他角色和前途,把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們自己做不到的,想讓孩子必須做到,自己沒能實現的要求,要在孩子身上全都實現,希望孩子成為另一個高大而完美的自己。
據曲寶琴的觀察,這種忘我,很多時候其實是由于母親懶惰和軟弱的傾向造成的。眾所周知,在追求人格完美和人生成就的道路上,充滿了艱辛,人們會本能地徘徊,這時候,如果把注意力轉移到一個和自己血肉相連的人身上,他的成敗榮辱可以權作自己的成敗榮辱,那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
忘我地愛孩子,成了很多母親的“籌碼”。可是,要知道,你是你,孩子是孩子,幸福可以分享,但人生價值不可以代替。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和孩子一同仰望,一同奔跑,而不是把全部精力用來押寶、用來期待。
曲寶琴指出:這樣的教子方式,這樣愛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她以一個母親和教師的敏感,一針見血地指出:親愛的無私的媽媽們啊,請自私一點吧,在幫孩子的未來挖地基夯樁子的時候,也別忘了為自己的人生加片瓦、添塊磚。
教子點睛:
愛要愛得有尊嚴。不要讓對孩子的愛代替了自愛,不要讓對孩子的期盼代替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不要讓對孩子的沒必要的過度的操勞代替自己的價值營造,不要讓孩子在你“無私的愛”的重壓下無所適從。這樣一來,“釋放”了孩子,也“釋放”了自己。母親和孩子攜手,互相愛護、關懷,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