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歌謠和兒童詩
    任寰從小身體就不好,從九個月第一次患肺炎住院起,她的病便反復發作起來。經做變態反應實驗,才知她確實是過敏性體質,有30多種過敏源:室內塵土過敏、室外花粉過敏,食物中過敏物就更多了。
    要消除這些過敏源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他們住在筒子樓里,很多家共用一個廚房,廚房離家又近,食物的氣味從門縫里鉆進小屋里,孩子就哮喘起來,那水泡就布滿肺葉,臉也變青。為了這個,孩子經常出入于醫院之間。
    那時,王月朋夫婦想的是如何活下來,哪里還會想到早期教育呢?當孩子患肺炎時,她身上的濕疹似乎變好了一些;但肺炎好了,濕疹便立即加重了。孩子更為煩躁不安,難受得咧著嘴,用自己的小手飛快地、狠狠地抓著。
    女兒這樣痛苦,王月朋和愛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為了減輕孩子的痛苦,王月朋想到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這就是從1歲半開始的說歌謠、讀兒童詩、講童話故事。王月朋看到女兒躺在床上一抓癢,便把女兒拉起來,放在自己腿上,聽自己說歌謠。這些歌謠都有伴著和孩子玩耍的動作,最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可以一遍一遍地重復,二三歲的孩子都不會感到厭煩。
    歌謠給女兒帶來了歡笑。可當王月朋把幼年記住的歌謠全都說了,還不能滿足孩子的愿望,便從床底下,把文革劫后剩下的書找出來,看可有適合給孩子的作品。王月朋的愛人從小喜歡收集河北歌謠,并從收集走向了歌謠的寫作,他們家還保留著他十二三歲寫的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的《新歌謠》,便給孩子一篇篇念了。
    隨著孩子理解力的增加,王月朋從歌謠,逐漸發展給孩子讀兒童詩。那些有情節有故事的兒童詩,既讓孩子感到有節奏、韻律,又由其故事性滿足了幼年的好奇心。
    他們找到了一本柯巖的《小迷糊阿姨》,從淺近的、韻律整齊的似童謠的詩讀起,然后,又給她讀那些有故事情節的兒童詩,相繼讀了金近、任溶溶、金波……的兒童詩。孩子幼小的心,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的韻律教育的,得到了藝術的滋潤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