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后,母子二人從基礎知識、音樂感覺、演奏技巧、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交談分析。吳章鴻的一席話,激發了吳純極大的學習熱情,這以后他學習的自覺性更強了,自我要求的標準也更高了,失敗的香港之行對吳純以后出國留學是一次很好的練兵。
    其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失敗。其中,有些孩子也許失敗的次數比較多,父母也會由此變得不安,他們擔心孩子的前程,于是處處防患于未然,不讓孩子失敗。
    本田公司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說,從別人那里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經過深思苦想得來的東西相比較,其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是大不一樣的。本田先生在上小學時,也是班里的后進生。無論讓他做什么,都總是失敗,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然而,對這段經歷,本田先生是這樣認為的:“正是因為當時的失敗,才培養了我能進行獨立思考、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大腦。”日本教育家多湖輝以此為例,勸誡父母,不要只盯著孩子的失敗,要多想想失敗所帶來的好處。
    實踐證明,“可以失敗”要比“不準失敗”更能減少孩子的失誤。當父母面對孩子的失敗時,應像吳章鴻對待兒子那樣,緩和孩子的緊張情緒和心理負擔,告訴他“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孩子聽后會深受鼓舞、精神大振。孩子肩上的重擔也會減輕,結果,事情就會朝著好的方向轉化。
    教子點睛: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過分的對孩子求全責備,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影響了他的正常發揮,有害無益。其實,孩子有失敗并不可怕,失敗是成功之前的練兵,可怕的是孩子沒有信心。沒有人愿意自甘墮落,父母試著去給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勵,他也許就會給父母意想不到的回報。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