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九做事要動腦,三思而后行
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它自己的高潮與低谷。在低谷的時候,相當大的一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放棄,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淺而放棄,還有的是由于資金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這個時候就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一下,是不是這個產業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是不是還會有高潮來臨的那一天。這個時候就需要企業家有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在這個方面,李嘉誠是當之無愧的智者。
冒險之前需謹慎
人人都有冒險精神,可是很少有人成功。因為那些人忽略了一個前提:精確的分析判斷。
提起李嘉誠,海內外無人不知。特別是他在地產業的卓越貢獻,更是讓前后左右贊嘆不已。有人說:李嘉誠橫掃香港地產業。也有人說:香港地產業自愿讓李嘉誠自由行走。那么,李嘉誠是怎樣馳騁于香港地產業的呢?
20世紀50年代后期,香港經濟已進入繁榮時期,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李嘉誠果斷地看出,投身房地產業的時機到了!于是,從1958年開始,他就步步為營,有計劃有選擇地購買房產、地皮。首先,他在香港北角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筑了一座12層大廈,從此拉開了房地產生意的序幕。接著,他又在柴灣購買地皮建樓。兩座大廈總面積共計12萬平方英尺。不久即順利出手,陡贏一筆。
李嘉誠有個卓越的智囊團。50年代末,他的智囊團提供的各類信息表明:香港將步入工業化時代,而為了促進這個時代早日到來,“港英政府”將實行高地價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李嘉誠看準勢頭,當機立斷,買下了新界電門鄉的一塊地皮建造工廠。60年代初,李嘉誠屬下長江公司起家的塑膠花生產走向低谷。面對這種形勢,李嘉誠下決心將工廠部分轉產,迅速大規模進軍地產業,在地皮上大做文章,短短幾年內便買下了上百萬平方米的地皮和舊樓。不久,香港地價房價暴漲,李嘉誠由原來的千萬富翁一躍跨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成為香港地產業的大亨。李嘉誠過人的膽識和魄力則體現在60年代中后期。當時,大陸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香港人心浮動,投資驟減,房地產價猛跌。于是,一些商人紛紛拋售地皮,以防萬一。此時的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幾乎全部資產轉入地產業,光買不賣。在別人眼中,他簡直是瘋了。而李嘉誠獨具慧眼:“我看準了不會虧本才敢買,男子漢大丈夫還怕風險?怕就干脆別干。”可以說,這么一干,李嘉誠的地產事業進入第二個高潮時期。
與之相比,當時一些目光短淺的商人,卻日夜擔心大陸會不會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紛紛賤價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工廠、商號、酒樓、住宅等,攜款遷居國外。李嘉誠卻始終持一種“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觀點,認為大陸的動亂只是暫時的現象,中國也決不會對港英當局動武。李嘉誠公開宣稱:“你們大拍賣!我來大收買!以后,你們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于是,他一座接一座地廉價買進大樓!還趁建筑材料疲軟之時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價再度回升,房價上漲。而此時的李嘉誠已經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樓和廠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潤成倍增漲。
李嘉誠頻頻成為股市和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有什么秘訣呢?
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或許只有李嘉誠自己心里清楚,他的驚人之舉含有多少賭博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