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判斷
每個人的成功都取決于某個關鍵時刻,在這個時刻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
所謂“審時度勢”,這是成大事的經驗之一,因為自己所做的事,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大趨勢,才可以成功,而不重視周邊環境的人,其結果注定是失敗。
市場的脈搏,是精明商人非常注意并善于把握的一個關鍵點。應該講,最成功的商戰都是緊跟市場而進行的一場智慧之戰。
李嘉誠的發跡,是靠地產和股市,他的事業壯大,是一部中小地產商借助股市杠桿急劇擴張的歷史。
李嘉誠的作風,一如他是生意場上的豪客。他的生意原則是賭并不是無目的賭博,而是把握市場脈搏來一個:“審時度勢”。
“人棄我取,低進高出”是李嘉誠搏擊股市的基本原則,他在這方面的實戰案例不勝枚舉。
天水圍之役,是一次典型的“人棄我取,低進高出”戰術運用實例。當時,由于港府的“懲罰性”決議,使天水圍開發計劃瀕臨流產,眾股東紛紛萌發了退出之意。
早就看好天水圍發展前景的李嘉誠,從其他股東手中折價購入股權。于是,便催生了嘉湖山莊大型屋村的宏偉規劃,長實成了兩大股東中最大的贏家。
大型屋村的優點是綜合能力強,集居住、購物、餐飲、消遣、醫療、保健、教育、交通為一體,便于集中管理,統一規劃。屋村之外,還有相配套的工業大廈及社區服務物業。李嘉誠以開發大型屋村而蜚聲港九。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先后完成或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李嘉誠由此贏得“屋村大王”的稱號。
這里顯示了李嘉誠避實就虛、人無我有的戰略思想。李嘉誠由此成為獨樹一幟的地產大王。在香港,屋村與李嘉誠之間劃上了一個等號。
1978年,港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采取半官方的房委會與私營房地產商建房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樓宇與商業住宅樓宇兩種:前者為公建,后者為私建;公房廉價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對象以中高消費家庭為主。
李嘉誠的大型屋村計劃,就是為這類大眾消費家庭推出的。
在港島北岸的中區、東區、西區,每年都有高層住宅樓宇拔地而起,那是祖傳地盤物業的業主和地產商收購舊樓拆除重建的,地盤七零八落,很難形成屋村的規模。
興建大型屋村不難,難就難在獲得整幅的大面積地皮。李嘉誠有足夠的耐心,他不會坐等機會,他在籌劃未來的興業大計之時,仍保持長實的良好發展勢頭。
1979年3月,李嘉誠與會德豐洋行大班約翰·馬登,合作發展會德豐大廈。4月,與“地主”廣生行聯手發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謝斐道的三面單邊物業,建成一座30萬平方英尺的商業大廈。
6月,與約翰·馬登再次合作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資購入港島、九龍、新界樓宇物業近20座。7月,與中資僑光置業公司合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億港元投得沙田廣九鐵路維修站上蓋平臺發展權,平臺面積29萬平方英尺,計劃興建30層高的高級住宅大廈和商業大廈。
同年,長實與美資凱沙、中資僑光,三方合作投資香港(中國)水泥廠(長實、凱沙各40%股權,僑光占20%)。投資額(其中李嘉誠私人投資10億港元)創香港開埠以來重工業投資最高記錄。該廠地皮面積180萬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門區,計劃年產高標號水泥140萬噸。該廠于1982年底建成投產。
1980年,長實聯營公司加拿大怡東財務與九龍倉、置地、中藝(香港)、怡南實業、新鴻基證券合組聯營公司,以13.1億港元價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萬平方英尺的綜合商業大廈,建成的單位,全部出售。
8月,李嘉誠與聯邦地產的張玉良家族聯手合作,斥資10億港元購入國際大廈和聯邦大廈,5個月后,以22.3億港元出售,利潤達100%以上。
有人問:長實興建和購得的樓宇,現在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李嘉誠說:“這并不違背我們增加經常性收入的原則,因為要決定將樓宇出售或收租,須看時勢及環境而定,而現時樓宇價急升,售樓所能獲得的利潤遠比租屋為多,在為股東爭取最大利潤的前提下,是將建成樓宇出售為合算。”
1980年11月,長實與港燈集團合組國際城市有限公司上市,共同開發港燈位于港島的電廠零散舊址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