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微大義
有人認為,《老子》僅僅5000多字便能包羅萬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說到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在書里找到答案;甚至認為讀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宣揚消極避世哲學的書,什么“不敢為天下先”,也許對奮斗遭受了挫折、有失落感的成年人有撫慰的作用,卻對培養青少年積極進取的精神有妨礙。還有人批評《老子》把“小國寡民”作為理想境界,是要開歷史倒車,回到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去。至于說《老子》是站在沒落奴隸主階級立場上,宣揚唯心主義、陰謀權術,這樣的觀點今天已經不大有人提了,但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而另一方面,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統計,《老子》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僅次于《圣經》的世界文化名著。盡管《老子》在中國流傳了2000多年,但是以前《老子》的注譯本,存在大量的誤讀與曲解,根據以往的中文注譯本翻譯的《老子》外文本,自然也會錯得很嚴重。所以,其實世界上大多數人了解的《老子》,與《老子》的本來意思是有很大距離的,有些地方甚至是南轅北轍的。流傳2000年,目前世界上擁有讀者眾多,而其本意還尚未徹底弄清楚,真正的價值當然遠未被人認識,這樣奇異、矛盾的現象,怎么會發生在《老子》這本書上?《老子》又是怎樣一本奇書呢?
《老子》是中國,才將《周易》的哲理提升并系統化了,連同《周易》一起才成為一部哲學著作。所以《周易》成書雖在《老子》之前,而提高到哲學書的地位卻在《老子》之后。
《老子》首先是一本政治哲學著作,而且是專對侯王(諸侯與國王)進行說教的政治哲學著作。西周重教化,開辦官方的學校,培訓王公貴族及其子弟與官吏,這官方學校學的內容叫“王官之學”。我們今天看到保留在“四書”里的“王官之學”,其實只是官學,是培訓官吏用的;《老子》里說的才是王學。
除了《老子》,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政治哲學都教授統治者怎么做大做強,政治哲學理所當然地成了強者的哲學、大者的哲學。而《老子》則反其道而行之,要侯王“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就憑這一條,《老子》便高居于世界哲學的頂峰,何況《老子》哲學是一個有本體論的嚴密、深邃、完滿的體系,《老子》是中國地推廣、引申到哲學的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乃至在后世創立道教時被引為修身經典。所以有人說,“中國迄今為止的所有哲學思想、流派都在《老子》創立的哲學體系的覆蓋之下。從世界范圍看,其思想高度可以和佛教哲學比肩而立,比古希臘哲學可能還要高出一籌。”
《老子》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即“道”和“無為”(由“道”和“無為”衍生出一個新的概念——和諧,由于這個概念十分重要,我們將在下一節詳細論述)。這兩個概念非常抽象,很不容易理解,在本書中將要多次涉及,下面分別闡釋一下它們各自的內涵。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亙古蠻荒的狀態;還有時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等等。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深信不疑,這完全有別于那個時代視“天”(或稱為“神”)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老子的“道”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于他對自然界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無為”的含義有六重。其一,老子說的“無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隨便,而是絕對的堅持。這時的“無為”拒絕一切,是一種智慧的高姿態。
其二,無為就是“勿為”,指不要去做。這是對“不做”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別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來做事就會陷入事的連環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來做事,不要用事來做事。要求別人或自己“勿為”通常是無效的。所以老子自己也承認:“我說的道理是有根據的,也很好懂,可是沒有人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