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與強者爭鋒
原文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老子·》)
大意錘鍛得尖銳鋒利,不能長久保全。
老子認為逞強的人沒有好下場,主張“守弱”以全身。在強者面前示弱是尋求自我保全的大學問。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義,喜歡與強者爭風,到頭來只能是自討苦吃。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聰明的、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他們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貌似平常,讓他人不眼紅。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不必要,不管合適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不僅無益于成功,還往往招來禍根。
做事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進,不知退;只知耍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只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聰明,后者是假聰明。
唐順宗在做太子時,好作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在中國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條件。但如果太子能勝過他的父皇,往往有逼父退位的嫌疑,所以常因遭到皇帝的猜忌而被廢黜。聰明的太子往往不能過早表現出太強的才干,造成太響的名氣。唐順宗做太子時,曾對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于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陛下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的敏感問題,如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收買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了猛然醒悟。唐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制,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到自己登基,才開始進行唐后期著名的順宗改革。而隋煬帝的太子楊晾就沒那么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于是尋了個罪名把楊晾的太子名號給廢了。
同為太子,順宗明時度勢終登皇帝之位,而楊晾卻爭強好勝,功高蓋主,終被廢黜,可見是否懂得“守弱”,不與強者爭鋒事關一人的前途命運。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住在許都,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對自己的警惕。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誰為當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否認。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只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后,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在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到,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并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難。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張、顯炫、吹牛、自大、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他的種菜、他的歷數英雄,在表面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他對老子的守弱哲學是心領神會的。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