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不驕,功成身退
原文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
大意富貴之人如果驕橫,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老子認為,不論做什么事都不可過度,而應該適可即止。鋒芒畢露、富貴而驕、居功貪位,都是過度的表現,難免招致災禍。一般人遇到名利當頭的時候,沒有不心醉神往的,沒有不趨之若鶩的。老子在這里說出了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禍害,希望人們把握好度,適可而止。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即是滿溢、過度的意思。這句話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第一,人若真能對天道自然的法則有所認識,能夠將生命原有的真實性善加利用,就能優游余裕而知足常樂了。如果忘記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擴展欲望,希求永無止境的滿足,那么,必定會招來無限的痛苦。還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現實。第二,告誡在現實人生中的人們,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現實,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還要追求進一步的盈裕,最后終歸得不償失。總之,這種觀念的重點,在于一個“持”字的訣竅。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當事人的智慧了。自滿自驕都是“盈”的表現。持“盈”的結果,將不免于傾覆的禍患。老子諄諄告誡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所以必須適可而止,功成則身退,才是明智之舉。因為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是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
就普通人而,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后正確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功,急流勇退,可以保全自己。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
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位,可謂富貴集于一身,曾經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么典型的一個事例!可惜李斯在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沒有領會老子“功成身退”的真諦。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依,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長盛不衰能有幾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隱藏著禍事。
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因而他奉勸人們趁早罷手,見好即收。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所謂“官大擔險,樹大招風”“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人到了一定的爵祿官位就應該急流勇退,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禹作敏作為當年中國第一村大邱莊的村長,通過艱辛的奮斗,使大邱莊從最貧窮的村變成了擁有4個集團公司、幾十億資產的富裕村,禹作敏作為村支部書記、創業的帶頭人,享受一定的待遇兼任相應的職務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太不知收斂了,常常專在他人面前炫耀,甚至外國的訪問團到莊外都要改換大邱莊的車隊進莊。